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林草新闻> 动态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林草贡献

2021-10-12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打印本页

分享到:

林业和草原部门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体部门,承担着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各类自然保护地和陆生野生动植物的重要职能。几十年来,林草部门不断加强大熊猫、亚洲象、长臂猿、朱鹮、苏铁、木兰等珍稀濒危物种和极小种群物种的拯救繁育,推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促进野生动植物种群恢复性增长,持续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和三北防护林工程等重大生态工程,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作出了重要贡献。

峨眉金顶 国家林草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供图

实施重大生态工程,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

森林、草原、湿地、荒漠,这四大生态系统是生物重要的栖息地。保护与修复这四大生态系统,也是中国林草部门的核心职能。

在森林生态系统,组织实施了大规模国土绿化、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多项工程,天然林面积蓄积量大幅度增加,森林总碳储量的78%来自天然林,我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连续30年保持了双增长,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持续增加。

在草原生态系统,扎实推进草原保护修复,实施了退牧还草,草原生态修复治理补助等措施。2020年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6%以上,草原质量稳中向好。

内蒙古乌拉盖草原 徐树春摄

在湿地生态系统,“十三五”期间实施了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53个,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补助、退耕还湿等补助项目2000余个。新增国家湿地公园201处,新增湿地面积304万亩,修复退化湿地701万亩,湿地保护率达到了50%以上。湿地生态系统持续向好,水质改善,候鸟种群数量显著回升。

在荒漠生态系统,持续开展了43年的“三北防护林”建设、21年的京津风沙源治理、15年的石漠化治理等重大工程。还采取了划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国家沙漠(石漠)公园等多种措施,我国在遏制荒漠化这一全球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上久久为功。据监测,我国沙化土地由20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创造了荒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

加强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物种多样性

近年来,我国通过不断完善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体系和管理制度,大力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积极推动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有效保护了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65%的高等植物群落、71%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物种。

中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仅脊椎动物种类就达7300多种,约占全球脊椎动物种类总数的10%。其中,陆生脊椎动物种类达2100多种。大熊猫、川金丝猴、普氏原羚、扬子鳄等470多种陆栖脊椎动物是仅分布于中国的特有物种。

滇金丝猴 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供图

通过加强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和拯救繁育,大熊猫野生种群增至1864只,朱鹮野外种群和人工繁育种群总数超过5000只,亚洲象野外种群从180只增至300只左右,藏羚羊野外种群恢复到30万只以上,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数量从40年前的仅存两群不足10只,增长到5群35只,白鹤由210只增加到4500只左右,黑脸琵鹭由1000只增加到4000余只。大熊猫、麋鹿、朱鹮、林麝、白颈长尾雉、黑叶猴等一大批野生动物实现放归自然,曾在我国野外消失的普氏野马、麋鹿已重新建立起野外种群。

东北虎 国家林草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供图

中国也是全球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有3.6万多种高等植物,约占世界总数的10%。其中,石松类及蕨类植物2129种,裸子植物237种,被子植物30068种等。野生植物中有一半以上是中国特有的,其中种子植物总数的52.1%,石松类及蕨类植物中的40%为中国特有种。

中国是世界八大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是许多重要农作物和果树资源的原产地,拥有多种观赏植物和药用植物。在世界园林花卉中,中国所拥有的种类占世界总数的60%-70%,玉兰、蜡梅、水仙、牡丹、芍药等都是我国名花。国内外享誉盛名的杜鹃,全世界约900余种,中国约600余种,90%以上为中国特有种。同时,中国已知有药用植物物种约11118种,占全世界药用植物的40%,是中医药、食品、保健品等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大部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已被纳入自然保护地范围,数量稳中有增。通过扩繁和迁地保护,对德保苏铁、杏黄兜兰等206种珍稀野生植物成功实施野外回归,其中112种为我国特有种。

收集重点遗传资源保护利用,保护遗传资源多样性

种质资源和遗传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其保护与利用关乎物种安全、食药安全、能源安全、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近年来,我国遗传资源保护取得了积极进展。

绿绒蒿 郑东黎摄

开展植物园体系建设,系统收集珍稀濒危野生植物遗传资源。已建成162个植物园,收集保存了野生植物两万多种,已基本完成苏铁、棕榈和原产我国的重点兰科、木兰科植物等珍稀野生植物的种质资源保存。其中,全国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中心收集兰科植物1745种,其中752种为中国分布。仙湖植物园收集苏铁类植物240余种,成为世界保育苏铁类最多的植物园之一。

开展林木种质资源库建设,建设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原地、异地保存库161处,建成国家林草种质资源设施保存库山东分库和新疆分库,保存各类林木种质资源10万余份。三是开展草种资源库建设,建设完成草品种中心库一处,国家草种质资源圃11处,保存以牧草为主的草种质资源6万多份。同时还有多家科研院所对草坪草种质资源开展收集保存工作,收集狗牙根属、野牛草属、结缕草属、海滨雀稗属8000余份。

初步建成遗传资源保存体系。在野生动物遗传资源保护方面,构建和完善野生动物救护繁育机构和种质基因库。支持建设国家濒危野生动植物基因保护中心、猫科动物研究中心、亚洲象保护研究中心等,收集保存了我国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遗传材料和基因,共计超过800个物种22万份全基因组的DNA样本。

2019年11月,启动了第一次全国林草种质资源普查。2019年-2020年在秦岭地区开展普查工作。两年共采集木本植物标本1万多份、DNA样本6000多份、林木种子1100多份。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国家公园是中国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部分,保护范围大,生态过程完整,具有全球价值和国家象征意义,国民认同度高。它的理念是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坚持国家代表性、坚持全民公益性,以实现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为发展目标。

云南省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冠斑犀鸟 龚强帮摄

中国已经开展了三江源、东北虎豹、大熊猫、祁连山、海南热带雨林、神农架、武夷山、钱江源、南山、普达措10个国家公园试点,总面积22.29万平方公里。今年将正式设立一批国家公园。2035年,中国将初步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将为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

中国自然保护地面积、数量均呈现增长之势。截至目前,共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各类自然公园近1万处,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海域的4.1%。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74处、国家森林公园906处、国家湿地公园899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44处、国家地质公园281处(含资格)、国家海洋公园67处、国家沙漠公园125处。同时还有41处世界地质公园、14项世界自然遗产和4项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总数均居世界首位。全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已纳入自然保护地范围,自然保护地已成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基本骨架和国家生态安全空间格局的重要节点,以国家公园为主体、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以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初步形成。(艾自然)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