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林草新闻> 动态

访红色圣地 看绿色新貌|天保工程让雷山换上绿色新装

2021-07-29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打印本页

分享到:

“我对这片山林有着特殊的感情,看着它就像是看着自己的孩子。每每走进山林巡护,仿佛山里的生灵都在向我挥手,对我说,李工你来啦。”李胜清说。

李胜清是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护林员,也是一位老党员。与山林为伴,他已走过31个年头。

保护区于1982年批准建立,2001年晋升为国家级,保护以秃杉为主的珍稀生物,被誉为镶嵌在贵州高原上的一颗绿色明珠。

位于保护区腹地的格头村是“中国秃杉之乡”。村内有秃杉3500余棵,其中千年秃杉200多棵,是我国面积最大、株数最多、保存最完整、原生性最强的一片秃杉群。

刚进村口,远远就能看到一棵高耸的秃杉。这棵树龄1000多年的秃杉王,树高40余米,直径约两米,是村里的“活化石”。

在李胜清看来,雷公山保护区如今的良好生态完全得益于天保工程的实施。

1998年,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在全国12个省(区、市)进行试点。雷山县是贵州省首批试点县。

雷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胜荣介绍,雷山是生态资源、旅游资源、苗族文化大县,自开展天保工程后,雷山不断加强公益林管理,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并积极探索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改革。

目前,全县天然林面积61.2万亩,占林地面积的43.8%;生态保护红线面积95.427万亩,占全县面积的52.82%。

来到雷山,目光所及之处皆是绿意盎然。伐木号子早已远去,油锯尘封,伐木工转型为护林人。

在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雷山省级风景名胜区、雷公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都能感受到天保工程给当地生态带来的巨大变化。

站在雷公山山顶,缥缈的云雾间,白檀、天女花、西南绣球、云锦杜鹃、波叶红果树、钝叶木姜子等植物生长茂盛,不少树干上还附满了寄生植物。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王雄伟介绍,雷公山顶峰是黔东南的最高峰,也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生态区位非常重要。

实施天保工程后,雷公山保护区在对天然林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的森林资源实行严格保护和监管、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上,聘用19名天保专职护林员、2002名生态护林员,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天然林管护。

为了守护好保护区这片净土,李胜清、杨光华等一批护林员深入大山巡护,宣传护林防火知识,制止采伐盗猎行为。

在李胜清的记忆中,曾经的雷公山保护区并非现在这般恬静。

由于保护区大部分为原始森林,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植被茂密,村民烧山砍伐、破坏森林资源、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现象频发,对当地生态造成极大破坏。

天保工程启动后,保护区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林地面积、森林蓄积、生物种类、森林覆盖率大幅增长。

日行40公里,风雨无阻。李胜清的巡护工作并不容易,最初工资每月仅70元。虽然工作艰辛,一起护林的同志走了一拨又一拨,但看着家乡的荒坡慢慢变为森林,他的使命感也油然而生,守护这片山林的信念也越发坚定。

“我爱雷公山,爱绿色事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爱林护林是造福子孙的事业,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李胜清说。

在他的巡山日记里,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天的巡山路线、新发现的树种和动物,以及参与处理的10多起林业案件。

天保工程持续推进,乱砍盗伐和森林火灾发生率明显下降,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现在,秃杉王、千年神树巴东栎、白颈长尾雉、金钱豹、红腹锦鸡等野生动植物资源受到了更好的保护,茫茫林海成为雷山县生态良好的一个缩影。

除了护林员日常巡护,保护区管理局借助互联网技术,着力打造集林火监控、林区管理、野外巡护、宣传教育、生态监测、地理信息等六大平台于一体的保护区智慧管理系统,进一步推进了保护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在信息中心采访现场,终端屏幕上正实时监控着保护区的动态,山林里突然出现的一只白鹇通过网络球机拍摄并将画面传输到大屏上,让采访团记者们大为惊喜。

工作人员介绍,保护区内安装了12个森林防火视频监控转台、48个网络球机、44个枪机,布置20多条监测路线,60%以上的森林面积实现全天候不间断监测。

截至2020年底,共获取各类野生动物视频等影像资料1000多份,监测到兽类13种、鸟类18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白颈长尾雉,还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熊、猕猴、豹猫、毛冠鹿、斑林狸、红腹锦鸡、白鹇等。

在此基础上,保护区还在拓宽监测对象,对区内秃杉、楠木、雷公山杜鹃等重点保护植物群落进行监测。

1999年,保护区森林覆盖率82.9%,现在为92.34%,森林蓄积416万立方米,实现连续13年森林火灾零发生。

在对天然林、国家公益林等区域实行最严格保护的同时,雷山县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还合理利用林下资源,大力发展天麻等林下中药材和食用菌,明确“林上一业”(茶叶)和“林下一业”(天麻)作为雷山的“一县一业”。

在雷山万亩乌杆天麻种植示范基地,工人们正往种植袋的湿木屑中种下菌丝包裹的种子,再盖上透气的沙土。

杨胜荣表示,天麻鲜品将在11月迎来采收季,预计商品麻产量180万公斤以上,天麻种子产量50万公斤,天麻产值预计2.6亿元左右,直接和间接带动全县1.5万户农户持续稳定增收。

23年来,雷山县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行最严格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共实施天保工程人工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各项林业重点工程建设21万亩。200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58.8%,2020年已上升到72.8%。

天保工程让雷山换上绿色新装,如今的雷山颜值越来越高。(记者 张萌


相关阅读

访红色圣地 看绿色新貌|四川松潘:草原传奇永不褪色

访红色圣地 看绿色新貌|四川通江:红飘带绕绿丝绦

访红色圣地 看绿色新貌|红色井冈绿色发展

访红色圣地 看绿色新貌|遵义赤水:“红色土地”上的富“竹”生活

访红色圣地 看绿色新貌|四川红原:追寻草原上的红色印记

访红色圣地 看绿色新貌|谁在河西走廊战风沙?

访红色圣地 看绿色新貌|红原:红色沃土深耕绿色发展

访红色圣地 看绿色新貌|洪湖水再现浪打浪

访红色圣地 看绿色新貌|若尔盖:红色草原绘就绿色新画卷

访红色圣地 看绿色新貌|昆嵛山:庇护革命 屏障胶东

访红色圣地 看绿色新貌|夹金山下,“熊猫老家”的绿色嬗变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