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林草新闻> 动态

访红色圣地 看绿色新貌|四川通江:红飘带绕绿丝绦

2021-07-27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打印本页

分享到:

长征,是这个蔚蓝星球上永恒的红飘带,是我们民族历久弥新的共同记忆。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就位于这条蜿蜒曲折的线路上。

通江县是当年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首府,被誉为“中国红军之乡”。它也是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全县林地面积430余万亩,森林蓄积量2059万立方米,有生物资源2198种,森林覆盖率达65.4%。

当年红军沿途播下的红色种子,如今长成了繁茂的大树。昔日红飘带上的重要节点,如今已垂遍绿丝绦。

当年鏖战急

位于通江县城北12公里处的毛浴古镇,自古以来就是水陆交通要道。三面环水,一面靠山。从空中俯瞰,仿佛是一叶扁舟,停靠在古渡岸边相迎;似一柄利剑,在重山之中等待苏醒。

1932年,通江县迎来了红军,等来了革命者们觉醒的身躯。红四方面军把总指挥部建在了通江县城的文庙内。1932-1935年,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设置于此,徐向前、陈昌浩、曾中生等在此运筹帷幄,打了一场场胜仗,创建了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党史写了光辉篇章。

由红军33军政治部秘书长魏传统等人书写的“实现共产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等标语,被刻在文庙对面的石壁上,至今清晰可见。他们把标语錾刻在岩石上,更把信仰镌刻在心中。

1934年,红四方面军在毛浴镇召开了连以上干部共计800余人参加的全军党政工作会议,总结了“反六路围攻”以来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提出“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训词,这也成为“红军精神”。

当年全县23万人有5万人参加红军,新中国成立时仅幸存4000多人,傅崇碧、何文正等10名通江儿女成为共和国第一代将军。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始建于1934年,坐落于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现为全国最大、最早的大型红军烈士陵园,全国唯一红军为战友修建的陵园。

在这个全国安葬红军烈士最多、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里,长眠着25048名红军烈士。

1933年初,红四军十一师进驻空山坝后,红军战士在空山坝正西方的马家垭砍树扎木城阻挠敌人侵犯,当红军战士用马锯锯核桃树时,时任政委的李先念说,“那是老百姓的果树,我们打仗为人民,果树不能锯。”这棵核桃树因此被保留了下来。后来,李先念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大家都亲切地称这棵核桃树为“将军树”。

李先念生前立下遗嘱,要求把他的部分骨灰撒在这片自己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现今的空山战役纪念馆区内,肃穆宁静的森林依然为前来瞻望的人们遮蔽烈日,吐纳新芳。

今朝草木蕃

当初红军长征时,果树不能砍伐,初心是为了人民。

为了同样的目的,通江县自2000年以来的20多年时间,实施了两轮退耕还林工程,果树越种越多。

通江县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春暖秋爽,夏热冬冷,降水集中,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3.9摄氏度。四季分明的自然气候和县域内丰富的水资源,为退耕还林、建设良好生态提供了必要条件。

到达三品寨农业合作社园区时,天空正下着蒙蒙细雨,晶莹剔透的雨珠悬在一大片蓝莓果上面。身穿迷彩衣、脚上沾满泥土走来迎接我们的,是这片果园的主人、合作社理事长伏军。

2015年7月,三品寨农业专业合作社在该村流转土地500余亩,采用“合作社+农户”模式,依托新一轮退耕还林,种植蓝莓200余亩、青脆李100余亩,林下套种中药材90多亩。园区常年聘请脱贫户6人,每年到园区打工的村民有1000多人次,每年为当地村民开展种养殖技术培训150多次,辐射带动32户69名贫困户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通过退耕还林,流转林地,发展农林产业经济,既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又能帮助乡亲就业增加收入。下一步,合作社将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园,为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树立典范。”伏军说。

位于两河口镇龙头寨村的新一轮退耕还林基地,则采取了“公司+农户”的模式。2015年8月,该村引进通江县宏森农林综合开发有限公司,采用这种模式,建成新一轮退耕还林青脆李、脆桃等特色产业基地1800亩,带动32户贫困户实现脱贫。为周边4个村提供季节性就业岗位500余人次,年支付劳务费50万元以上。农户不仅有土地流转收入,还有务工收入。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100余万元,2021年可望突破300万元。下一步,公司将依托退耕还林发展乡村旅游、林下养殖、套种中药材等林下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不同于前两种模式,涪阳镇石龙寺村新一轮退耕还林基地采取了“村集体+农户”的模式。2016年5月,该村以这种模式建成新一轮退耕还林青花椒基地300余亩,实行统一种苗、统一栽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利益分红。2019年实现销售收入7万元,2021年有望达到25万元,实现利益分红。

该基地探索建立了“532”利益联结机制。“5”,即销售利润的50%由村集体用于脱贫户、困难党员慰问和特殊困难群众救助救济以及公益事业建设、产业扶持、园区建设;“3”,即销售利润的30%用于流转土地农户分红;“2”,即销售利润的20%用于全村村民分红,有效推动集体创收与群众增收同频共振。

通江县通过实施“退耕还林+ ”,全力打造生态建设、产村相融、脱贫攻坚新样板,实现了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双赢。

关山阵阵苍

退耕还林,还出了一片绿水青山。

20年来,通过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有效增加了林草植被,长期超负荷运行的自然生态系统得到休养生息,大量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得到有效治理。工程营造的林草植被持续释放生态功能,提供生态公共产品,生态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通江县先后实施了两轮退耕还林工程,累计退耕还林27.74亩,配套荒山造林16.6万亩,封山育林4.2万亩,完成巩固第一轮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6万亩,生态移民483户,补植补造林8.55万亩。累计完成中央财政投资7.16亿元,退耕还林工程惠及全县32个乡镇11.37万户38.66万人。

通江县林草局局长王青松介绍:“2016年以来,通江县按照‘生态优先、产业并重’的原则,累计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13.34万亩。两轮退耕还林使27.82万亩宜林地转为有林地,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了9.1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增长了16.8%,大小通江河流域泥沙减少40%以上,生态服务总价值超过15亿元。”

“20年来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让通江的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第一轮退耕还林种下的柏树已郁闭成林,蓄水保土能力大幅提升,洪涝、干旱、滑坡等自然灾害次数和危害程度明显减轻。”长期从事退耕还林工作的通江县林草局退耕办主任王亿感叹道。

雨水落在毛浴古镇,那些岩石上的标语,在风雨的洗礼下更加鲜红。标语旁的一棵棵红军树,苍翠肃穆。它们把根深入大地,沾满泥土。无论是雨雪寒霜,它们一直站在那里,和人民风雨同担,直到把自己也长成人民的一部分。

万里江河有源,百尺之树有根。

山河苍茫,根源在党。记者王江江 通讯员张方林


相关阅读

访红色圣地 看绿色新貌|红色井冈绿色发展

访红色圣地 看绿色新貌|遵义赤水:“红色土地”上的富“竹”生活

访红色圣地 看绿色新貌|四川红原:追寻草原上的红色印记

访红色圣地 看绿色新貌|谁在河西走廊战风沙?

访红色圣地 看绿色新貌|红原:红色沃土深耕绿色发展

访红色圣地 看绿色新貌|洪湖水再现浪打浪

访红色圣地 看绿色新貌|若尔盖:红色草原绘就绿色新画卷

访红色圣地 看绿色新貌|昆嵛山:庇护革命 屏障胶东

访红色圣地 看绿色新貌|夹金山下,“熊猫老家”的绿色嬗变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