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没直接经济效益不行,没效益、难持续。梭梭树接种肉苁蓉实现了防沙治沙的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统一。”魏均说。
魏均是内蒙古磴口县人,从小就在乌兰布和沙漠边生活。2003年,他辞职后尝试治沙、开发耕地,在乌兰布和沙漠首次种活3万棵梭梭树,并开始探索怎样才能让沙漠绿化事业产生更多经济效益。
梭梭树被誉为治沙先锋。由于地下根系极为发达,梭梭树能够抵抗干旱、酷热,几乎不用大面积浇水就能成活。传统名贵中药材肉苁蓉附生在梭梭树根部,素有“沙漠人参”之美誉,梭梭树通过光合作用输送养分给肉苁蓉。
多年来,磴口县通过种植乡土树种梭梭治理乌兰布和沙漠,并探索梭梭树根部接种肉苁蓉发展沙产业。魏均就是当地开发沙产业的佼佼者。
在磴口县沙金苏木温都尔毛道嘎查,2.8万亩有机中蒙药材示范基地内,共种植防风固沙乡土树种梭梭6000万株以及樟子松、文冠果、杨树等农田防护林近10万株。
梭梭树接种肉苁蓉是基地的一大亮点。8月底记者来基地采访,在梭梭树人工接种肉苁蓉示范区,魏均向记者展示了大规模机械化接种肉苁蓉的作业过程,并现场在种植带内开挖多个肉苁蓉接种点。沙坑内,通体泛着淡黄色光泽的肉苁蓉一丛丛挤在一起,每丛都有10多根,长势喜人。
“种子播种到梭梭树根部后,3年多才迎来收获期。进入收获期后,肉苁蓉每年春季3月至4月、秋季10月至11月采收,产量可观。目前,基地亩产鲜品肉苁蓉100—200公斤,每亩经济效益3000元以上。”魏均告诉记者。
2006年,魏均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多年来,通过开展肉苁蓉良种繁育、人工接种及产业化工程研究,组建磴口县肉苁蓉专家科技服务站,建立科研院校合作机制,他的公司已成功研发肉苁蓉种子营养块技术、肉苁蓉种植机械、鲜品肉苁蓉榨汁提取等技术,获得8项国家专利;20年来,公司共培训农牧民3000多人次,带领当地群众开发沙产业,实现共同致富。
在引领当地肉苁蓉产业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同时,魏均继续探索更多样的肉苁蓉生产技术和模式。四翅滨藜是继梭梭树之后试验成功的又一个接种肉苁蓉优良植物种。
四翅滨藜为多年生半常绿灌木,耐旱耐盐碱,可以做饲草,也是治理沙漠的优选植物。磴口县于2020年开始种植四翅滨藜,并在其根部进行接种肉苁蓉试验。2023年测产结果显示,四翅滨藜肉苁蓉亩产300公斤以上。魏均介绍,四翅滨藜肉苁蓉口感好,产量适中,氨基酸、维生素等有效成分含量比较高,按亩产300公斤、每公斤市场价格20元估算,每亩产值6000元。
如今,魏均从事治沙已经20年,经济效益让他的防沙治沙事业进入良性循环。他带领当地群众治理沙漠约5万亩,公司已建成3万亩有机沙漠农场,种植肉苁蓉、甘草、山药等有机沙漠滋补养生农产品,并规划发展种植甘草5万亩、种植肉苁蓉30万亩,形成肉苁蓉、甘草产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绿色财富循环经济链,实现防沙治沙三大效益统一。
磴口县正全力打造空中光伏板(新能源)+地上梭梭林(碳汇林)+地下肉苁蓉(中蒙药材)+林下养畜禽(畜牧业)的生态修复模式,将光伏新能源与治沙工程、肉苁蓉产业以及畜牧业有机结合,着力打造以肉苁蓉产业为核心的乌兰布和沙漠“光林药牧”一体化生态修复模式。
目前,全县人工种植梭梭林面积50万亩,接种肉苁蓉面积14万余亩;光伏发电项目已建成2.3万亩、装机容量77万千瓦,完成光伏板间种植梭梭、柠条、四翅滨藜等生态治理模式0.54万亩;光伏发电在建99万千瓦、占地近3万亩;规划建设1100万千瓦光伏基地,占地34万亩。
在磴口,实现防沙治沙三大效益统一的路径愈加明晰。(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