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点专题> 学习贯彻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精神> 典型样板

新时代“磴口模式”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

2023-08-28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打印本页

分享到:

沙产业日益繁荣是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防沙治沙的一大亮点。

内蒙古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2003年以来,在乌兰布和沙漠建成2万亩肉苁蓉、1万亩甘草有机蒙中药材示范基地,开发以沙漠肉苁蓉为核心的沙产业,带动周边沙化土地治理。公司以磴口县沙金苏木温都尔毛道嘎查王爷地甘草种植示范基地为中心,辐射周边10公里发展种植10万亩甘草、亩均经济效益2500元以上,辐射磴口县100公里内种植肉苁蓉20万亩、亩均经济效益3000元以上,形成了肉苁蓉、甘草产业与扶贫攻坚相结合的绿色财富循环经济链。

目前,全县种植肉苁蓉、甘草等中草药材14万亩,红枣、酿酒葡萄等经济林产业1万亩,优质牧草46万亩,年产值突破10亿元……治沙又致富的梦想已成现实。

鲜为人知的是,磴口县境内沙漠面积一度高达426.9万亩,占全县总面积77%。如今,林草覆盖度已由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0.04%提高到37.2%。

奇迹的发生,源自防沙治沙。

从1952年开始,经过10年苦战,磴口建成了一条长154公里的大型防沙林带;此后,相继实施了乌兰布和沙漠“防、灌、固”结合的治理方案,以“三北”工程为契机开展了荒山、荒沙、荒地、荒滩“四荒”承包造林;1979年中国林科院在磴口县成立了内蒙古磴口实验局开展治沙科研,为防沙治沙提供科技支撑。

磴口县通过实施一批重点生态工程,百万亩沙漠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时代进步,治沙理念也在不断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磴口县提出了“以生态项目扶持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生态建设”的思路,以生态项目建设为基础,引进和培育各类沙产业经营主体,发展有机种植业、养殖业、特色林果业、荒漠中草药材及光伏+生态等沙产业,累计投入社会资金75.5亿元,完成生态治理80多万亩。

“磴口县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矢志不移,向沙漠进军,形成了防沙治沙‘磴口模式’,推进动全县防沙治沙不断取得新突破。‘磴口模式’的内涵和特征主要包括:精神一脉传承,‘两山’理念引领,生态生产生活共赢发展,政府、企业、社会和科研机构四方主体参与,自然保护地、农田林网、封沙育草区、防风阻沙区、光伏治沙区系统施治。”磴口县县长李志雄说。

走进磴口县城西北工业园区的国龙光伏治沙基地,眼前的光伏板一望无际,场景令人震撼。延绵的光伏板下,新种植的梭梭树绿意无限、一派生机。

基地面积3000亩,挖掘造林种草空间,充分利用光伏板下沙地资源,多样化种植沙生植物,目前已栽植柠条、梭梭等2300亩,努力探索实践光伏+林草生态治理协同发展模式。

截至目前,全县光伏发电项目已建成2.3万亩,装机容量77万千瓦,完成光伏板间种植梭梭、柠条、四翅滨藜等生态治理模式0.54万亩;在建99万千瓦,占地近3万亩。同时,顺应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光伏产业建设的形势,规划建设1100万千瓦光伏基地,占地34万亩,实现“防沙治沙+光伏”协同发展。

“防沙治沙+光伏”只是磴口“防沙治沙+”的重要模式之一。以“防沙治沙+”为引领,磴口持续开创防沙治沙新格局,不断丰富和发展新时代“磴口模式”内涵。

坚持系统观念,磴口以防沙治沙和荒漠化防治为主攻方向,护山、节水、造林、改田、保湖、增草、治沙协同推进,持续提升沙漠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打造“防沙治沙+系统治理”样板,到2024年完成生态治理29万亩,到2025年完成生态治理78万亩,到2030年完成生态治理168.5万亩,实现县域内荒漠化治理全覆盖。

深入推进奶业振兴,打造“防沙治沙+有机奶业”样板,在沙区建成规模化奶牛养殖场63座,奶牛存栏达到25万头,有机奶产量突破48万吨,牛奶日加工突破4000吨,奶产业实现产值170亿元,建成全球最大有机奶全产业链生产基地、全国县域内牛奶产量最大的生产基地。

选育和推广优质饲草新品种,大力发展有机牧草、肉苁蓉、中草药材、特色林果等产业,促进酿酒葡萄、华莱士瓜、番茄、糯玉米等有机产品精深加工,让更多“沙生产品”优质优价、享誉全国,打造“防沙治沙+特色有机农业”样板。

依托县域内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要素旅游资源优势,打造“防沙治沙+全域旅游”样板,突出沿沙、沿河、沿山三条生态旅游路线,纳入黄河文化旅游带,巩固提升鸡鹿塞、纳林湖等景区品质和地域品牌影响力,改造提升黄河三盛公水利风景区,建成乌兰布和沙漠生态博览体验区,形成龙头带动、全域发展的生态旅游新格局。

在“防沙治沙+”的引领下,磴口防沙治沙迎来多元发展新阶段,新时代“磴口模式”内涵愈加丰富。(曹云 敖东 安琪 郭利平)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