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奔流万里,在山东东营入海,见证我国互花米草防治步入新阶段。
11月28日,第二次全国互花米草防治工作现场会在黄河口召开,是一年内召开的第二次互花米草防治现场会。沿海各省参会代表、受邀专家学者积极交流互花米草防治成效和经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防治出谋划策。
互花米草,这种危险的外来生物,根系发达、繁殖力强、种群扩散快,不仅能够侵占其他植物与动物的生存空间,使所在区域成为“绿色沙漠”,还能阻碍潮水正常流动,降低江河入海口泄洪能力。
互花米草防治迫在眉睫。
今年初,国家林草局、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力争到2025年,全国互花米草得到有效治理,各省份清除率达到90%以上。国家林草局启动“互花米草可持续治理技术研发”应急揭榜挂帅项目,鼓励研发防控技术体系。
防治互花米草,在沿海各省陆续稳步推进。
用实干破解难题
在沿海地区,江苏、浙江、上海、山东、福建、广西等省(区、市)迅速制定防治方案,积极落实互花米草防治工作。调度显示,截至10月底,各省清除任务已完成45万亩,占年度目标任务的86%。福建、山东、辽宁、海南等省已完成全域范围内的互花米草清除,全面转入管护和生态修复阶段。
山东省沿海7市23个县(市、区)有互花米草分布。目前,山东基本实现互花米草治理区域全覆盖。
“为有效遏制互花米草的迅速扩散蔓延态势,山东省委、省政府在2020—2023年间,连续3年开展了全省域治理行动,取得良好成效。全省将以遏增量、防复生为重点,确保实现‘一年清除存量、两年减低复发、三年完成修复、长期加强管控’目标。”山东省林业局局长赵晓晖说。
山东东营通过实施互花米草治理实验项目,探索形成“刈割+围淹”“刈割+翻耕”等治理模式。境内互花米草治理区清除比例超99%,底栖生物种类增加近30%,黄河口鸟类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多。“截至目前,东营累计治理互花米草15.82万亩,复萌率低于10%。我们将以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为牵引,持续巩固治理成效,走出具有东营特色的互花米草防治新路径。”东营市委书记杨国强说。
在互花米草分布面积较大的江苏省,今年已完成除治12.83万亩,占年度治理任务的90.7%。“全省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治理模式,如盐城市充分考虑国际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敏感性,采取以‘刈割+围淹’为主、辅以‘地膜覆盖’‘机械碾压’的综合防治方法,并引进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逐步恢复区域生态。”江苏省林业局局长王国臣介绍。
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王国臣仍有担心:“虽然全省已做好长期斗争的准备,但部分地区复发率仍难以下降。如何有效开展生物替代、光滩生态修复,还需要科学论证。”
在现场交流经验
海风阵阵,难挡交流气氛的火热。
“旋耕机效率怎么样?多少钱一台?能不能邻近省市互相借用?使用机械能减少多少治理成本?”参会者关注的问题还真不少。不远处的海滩上,海陆挖掘机正忙碌地翻耕。
胜利油田垦东12区块位于东营新滩油田东部浅海区域,2020年封井,结束了15年开采历史,同时启动治理互花米草综合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如今,该区域互花米草清除率已达100%。经过自然恢复,盐地碱蓬、海草床等植被面积不断增大,已成为鸥类、鹤类等鸟类的重要觅食区。
在防治过程中,有关单位联合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开展了互花米草入侵机制和治理技术、盐地碱蓬生态修复技术等科研攻关,掌握了互花米草的生态危害与入侵扩散机制, 形成了适合黄河口地区的 “一次修复、长期有效、稳定演替”的修复模式,为其他沿海地区提供了可参考的样板。
“在黄河口,采用盐地碱蓬开展生态修复;在广西,采用本土红树植物开展生态修复。尽管每亩除治、修复成本相对较高,但我们的除治修复工作也没有打折扣。”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局长蔡中平信心满满。
“广东、广西相邻,情况相似。此前,在珠海淇澳岛红树林湿地自然保护区,通过人工种植红树植物无瓣海桑,限制了互花米草的光照强度和时间,成功控制了互花米草蔓延。广东将依托国际红树林中心建设,探索红树林修复环境的新做法。”广东省林业局副局长吴晓谋介绍。
隔渤海湾相对的山东和辽宁,在互花米草除治上,都开展了动态监测预警。“辽宁构建了以盘锦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为依托的互花米草监测网络,开展互花米草动态监测,及时掌握互花米草动态变化,科学评估互花米草入侵风险,为实施早期防控措施提供决策依据。”辽宁省林草局局长金东海说。
当面向专家请教
站在黄河口自然保护区大屏幕前查看东营市、保护区互花米草分布图,浙江省林业局局长胡侠深有感触:“浙江省在互花米草防治中除高位推动外,也构建了防控数字化体系,掌握全省调查底数。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及实地踏勘,完成全省互花米草本底调查,绘制互花米草分布状况‘一张图’,建立健全‘掌上林业’App互花米草调查和落地上图系统。”
浙江省互花米草发生面积30.1万亩,是互花米草入侵的热点地区,防治难度不言而喻。全省克服困难,今年已除治互花米草22.77万亩,是年度任务的162%。而宁波市互花米草发生面积超20万亩,居浙江省首位。通过要素+联防机制“双强”与审批+招采政策“双减”组合拳,宁波在部分地区开展药剂防治,今年8.3万亩除治任务已基本完成。
目前,我国采用的互花米草除治措施普遍为人工拔除、机械刈割、翻挖深埋、覆膜、围堰水淹等物理方法。“宁波市创新探索,与北京林业大学等‘互花米草可持续治理技术研发’应急揭榜挂帅单位联合开展药剂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点建设,在地理条件不适合大型机械作业的区域、互花米草与乡土植物混生区等特定区域开展药剂防治,并重点做好药剂前期勘察准备、中期实施管理和后期监测巡查‘三位一体’全流程管控。”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孙义为介绍。
药剂防控是否安全可靠?很多参会代表都犯嘀咕。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张明祥是“互花米草可持续治理技术研发”应急揭榜挂帅团队成员,多次赴宁波互花米草防治现场,对除治机理、成效十分熟悉。
“药剂除治在国际范围内已广泛应用超20年,经过了周密试验,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我国使用的药剂有效成分为咪唑烟酸,农药生产批准文件、农药标准和农药登记证‘三证’齐全。宁波为我国开展药剂防治互花米草提供了一种模式。”张明祥说。
“目前来看,我国采用的各类互花米草除治技术都较有效,但还需注意技术综合应用、成本评估等细节。防治后发挥的生态效益如水鸟友好、碳储量增加等也需要理论论证。科研人员也将把产学研应用到工程中,现场跟踪实施、评估,为沿海各省(区、市)因地制宜开展互花米草防治贡献力量。”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克明说。
风劲潮起,我国互花米草防治事业奋楫扬帆正当时。(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