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山“长”出绿色产业 看重庆石漠化土地如何“披绿生金”
www.ayx.com 政府网 //www.gztrp.net 2023-06-17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重庆6月17日电(李华曾 陈雨)六月中旬,重庆市酉阳县泔溪镇“椒”香四溢,一簇簇青花椒缀满枝头。

曾经,这片山坡上的土地石漠化严重,生态环境恶劣。为了治理石漠化土地,当地政府在这里种植了九叶青花椒。这种花椒属浅层系树种,根系发达,只要有20厘米以上的泥土就可生长,耐干旱、生长较快。目前,通过青花椒这一产业,酉阳县已有超过6万亩石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

石漠化是一种岩石裸露、类似荒漠的土地退化过程,被称为“土地癌症”。根据重庆市岩溶地区第四次石漠化调查结果,重庆岩溶土地面积4873.72万亩,是全国8个石漠化严重发生地区之一。近年来,在石漠化治理中,重庆因地制宜探索出了“生态产业+生态治理”模式。如今,一大批特色种植业基地从以前裸露的石头山“长”出来,让石漠化土地“披绿生金”。

重庆黔江国家蚕桑生物产业基地一角。新华网发

种桑养蚕 石头村有新“丝”路

走进位于重庆市黔江区的双河丝绸有限公司厂房内,蚕茧在流水线上“列队行进”,工人们熟练地操纵自动缫丝设备,经过选茧、煮茧、缫丝、复摇、整理等工序后,蚕茧完成了到生丝的蜕变,将销往意大利、法国、日本等国家。

作为重庆蚕桑产业的重点企业,双河丝绸有限公司长期为国际知名品牌提供原材料。该公司行政部经理范跃峰介绍,企业这两年的海外销量一直在提升,2022年出口销售额已达950万美元。

黔江区属于典型的山地喀斯特地貌,是全国首批100个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县之一。近年来,黔江区将石漠化治理与蚕桑产业发展相结合,在石漠化地里栽植桑树养蚕。蚕茧加工成丝织品销往多个国家和地区,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同时也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减少了水土流失。

目前,黔江区已形成了完整的蚕桑丝绸产业链。在种植端,推出“桑+菜”“桑+中药材”等多种间作模式;在缫丝端,引进东部沿海的丝绸企业前来开厂,就地“抽丝剥茧”;在丝绸端,有黔江桐乡丝绸工业园,捻丝织绸织地毯;在文创端,打造太极蚕桑文创体验馆、中元汉珍玉丝基地和武陵山丝绸博物馆,实现农文旅融合。

新“丝”路带来新出路。如今,黔江利用年产桑叶20万吨、桑枝8万吨、蚕沙5万吨的桑蚕生物质资源,培育从事桑叶面(粉)、全桑枝食用菌、桑黄、桑枝生物质固体颗粒燃料、桑叶茶等生产的蚕桑生物企业12家,培育蚕桑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2家、丝绸工业企业5家,家庭农场125家。黔江全国蚕桑生物产业基地通过国家林草局认定,成为国内唯一的蚕桑生物产业基地。黔江区3万余人从事蚕桑生产,综合收入达2亿元以上。

黔江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黔江将围绕蚕农增收和蚕桑创新发展全力提升全产业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成渝新丝路、蚕业新经济”建设,力争建成引领蚕桑丝绸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

生态治理后的巫山县曲尺乡,青山环绕,碧水如画。新华网 耿骏宇 摄

赏花品果 脆李“种”出幸福新生活

夏至将至,重庆市巫山县曲尺乡,万亩脆李枝头高挂,村庄美丽如画。

曲尺乡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十多年前,因土地贫瘠,石漠化严重,这里还是一片撂荒地。村民以种红薯、洋芋、苞谷为生,庄稼收入仅够糊口。年轻人外出务工,土地撂荒,水土流失,生态岌岌可危。

为了让农民增收致富,同时控制长江两岸水土流失、治理石漠化,2007年,巫山县开始对当地传统果品脆李做文章。当地农业部门挑选优质品种,评估地理气候和生态环境,将全县海拔182米-1000米的适宜区域,划定为“脆李种植区”,并大规模推广种植优质脆李。 曲尺乡村民彭斌是当地的脆李种植大户。以前,彭斌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在工地打工。如今,彭斌家种植的脆李面积达10亩,预计能收入60万元左右。“眼下距离巫山脆李成熟还有差不多大半个月时间,但是来自黔、滇、川等周边省市的水果采购商已经开始预订了。”彭斌说。

彭斌正在查看脆李长势。新华网 耿骏宇 摄(资料图)

看着彭斌致富了,乡亲们纷纷种起了脆李或柑橘。在政府的统一推介下,巫山脆李名气越来越大,经销商争着上门收购,陆续销往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甚至还远销新加坡,市场供不应求。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巫山县脆李种植面积已达30万亩,年产量13万吨,产值达17亿元,成了巫山全县农民的“金果果”。

脆李“火”了,曲尺乡还建起了以纽荷尔为主的特色经济林和以三角枫、紫薇、樱花为主的特色生态景观林,基本解决全境绿化断档问题,初步形成以低山河谷生态经济林、中部生态景观林、山脊生态防护林为主的“三带”建设格局。

曲尺乡还对村容村貌进行升级改造,发展乡村旅游,帮助村民致富增收。“现在日子越过越好,返乡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相信在家乡一样可以‘种’出幸福新生活。”彭斌说。

南川金佛山夏日云雾风光。新华网发(瞿明斌 摄)

生态治理 石漠化土地“披绿生金”

不只是酉阳、巫山、黔江,重庆其他区县也在石漠化土地上发展特色产业:

奉节在治理土地石漠化的过程中,积极布局脐橙、油橄榄、小水果等特色经济林,脐橙种植面积已达37.5万亩,年产量40万吨,年产值38亿元。此外,奉节还将中药材、蚕桑和木本油料作为重点产业,种植总面积达42万亩、总产值超15亿元;

南川区利用石漠化治理成果新建了九鼎山森林公园、三王坪喀斯特国家生态公园,探索出石漠化综合治理与科学利用的新模式;

巫溪将岩溶地质景观资源与“巫文化”“盐文化”融合,发展特色生态旅游,形成了“以林养山、以山养农,以林促旅、以旅兴林”的绿色经济新格局……

如今,在重庆,越来越多的石漠化土地上“种”出了绿色产业,实现了“治理”与“发展”两相宜。
来自重庆市林业局的数据显示,目前,重庆市已发展油茶、花椒、核桃、笋竹等特色经济林112万公顷,创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区县6个、国家森林乡村156个、绿色示范村1673个,石漠化综合治理带动了农林产业持续发展。

根据最新石漠化监测初步结果,重庆石漠化土地近五年减少逾3成,减少面积超29万公顷。(李华曾 陈雨)




无障碍
搜 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