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山东东营黄河口,数台水陆挖掘机正在有序翻耕,确保互花米草除治成效。
20世纪90年代,互花米草作为固岸护坡物种被引种至东营沿海。2010年后,互花米草进入暴发期,迅速蔓延扩散到黄河三角洲潮间带,总面积达15.82万余亩,阻隔了湿地水文连通,造成生物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下降,严重威胁黄河入海口湿地生态系统和海岸带生态系统安全。
防治迫在眉睫。山东省将互花米草防治列入省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巡视内容。东营市把互花米草防治作为保护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安全、推进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的重要措施,制定了三年攻坚、三年防护、常态长效的总体目标,建立了高位推进、政策保障、公众参与的推进机制,打造了全域一体、科技先行、系统治理、生态修复的治理模式,探索出具有黄河口特色的互花米草防治“东营路径”。
多措并举开展防治攻坚
2020年,东营市启动互花米草全域治理,打响三年防治攻坚战。
东营市委、市政府将互花米草防治作为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重大政治任务,成立互花米草治理专班,将互花米草防治纳入市域地方生态保护和修复立法项目《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修复条例》,以法治力量防治互花米草、保护生态环境;接续出台《东营市互花米草防治工作方案》《东营市互花米草防治攻坚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三年治理、三年防护”的攻坚治理“时间表”“路线图”。
在中央和省级支持资金基础上,东营探索“上级支持+市级配套+县区自筹”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明确市、县(区)事权划分,统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湿地修复等各类资金4.398亿元,保障互花米草防治需要。
为加速推进治理进度,全市建立治理任务工作台账,实行挂图作战、销号管理,严格落实每周一调度、每月一通报、半年一考核的工作机制;成立5个督战队,现场督办、督帮一体,现场督导治理方式、效果、进度,确保除治到位;创新社会监督方式,召开新闻发布会,多渠道发布社会监督公告,公开社会监督热线,广泛收集问题,限时核查整改,增强监督实效,推动除治工作持续走深走实。
系统除治确保高效科学
“治草”充满挑战。互花米草在东营主要分布在黄河入海口潮间带区域,淤泥质滩底地形复杂,潮沟密集、潮汐频繁。针对有效施工时间短、效率低等实际情况,东营探索实施了“全域摸底、科研攻关、系统施治、生态修复”的治理路径。
利用无人机航拍、遥感影像识别、现场调查等技术手段,对市域互花米草现状进行摸底,逐一核实分布范围、具体斑块和详细面积,精准绘制互花米草全域分布图,根据入侵严重程度,划分攻坚治理区13.08万余亩、重点防治区2.18万余亩、监测防控区5472万亩,实行科学精准治理。
联合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连续3年实施互花米草治理实验项目,攻坚突破入侵机制与治理技术,研制和改装适宜潮间带滩涂作业的机耕船、旋耕机等关键作业机械。经过多次对比试验,科学确定了刈割时间、留茬高度、翻耕深度、围淹水深、治理频次等技术指标,同步创建“刈割+围淹”“刈割+翻耕”等科学治理模式;紧抓互花米草种子成熟前的治理黄金期,9月底全面完成分布区刈割工作,阻断种源传播和扩散,并因地制宜实施围淹、翻耕、挖埋等后续治理方式。
以互花米草入侵前的原生生态系统为参照,开展水系疏通、湿地微生境改造、盐地碱蓬和海草床恢复等生态修复,构建更加多样、更为稳固的生态关系,提升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持续性。
近3年,东营实施黄河三角洲湿地综合恢复工程10个、总投资近10亿元,疏通被阻塞潮沟7.6万米,恢复盐地碱蓬5万余亩、海草床1500亩,底栖生物种类增加近30%,黄河口生物多样性显著改善。
截至今年9月,东营互花米草整体清除率达90%,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
建立管护一体长效机制
东营将除治、恢复、管护作为整体,强化预警监测,完善巡护体系,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清除,坚决防止互花米草“死灰复燃”,确保复发率控制在10%以下。
健全“1个市级专班、6个县(区)推进组、N个部门专项小组”常态化运行机制,建立“市抓统筹、县(区)落实、镇街管护”三级网格化管理体系,确保每个防治区块责任到底、责任到人,形成互花米草长效防治格局。依托幸福里、红柽柳等公益组织,3年累计在治理区开展清岸净滩、河海环境巡护等海洋环保活动60余次,志愿服务5200人次,群策群力助推共防共治。
建设全市互花米草动态防治数据库,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等现代智能手段,及时识别复生区域和相应坐标,在春夏秋重要时间节点,实行无人机全域日巡飞、巡护队伍周勘察制度,为互花米草“早发现、早除治”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探索创新社会资本参与日常管护,通过减免海域使用金、倾斜政策项目资金等方式,引导涉海养殖企业主动承担确权海域周边互花米草防治,2023年已协管共治4500余亩。创新采用“两年施工、三年管护”方式,落实延伸治理项目实施单位巡查管护责任,组建专业化队伍,实行日常化管护,有力巩固治理成效。
互花米草防治任重道远。东营将持续开展互花米草地表植株清零行动,采取“刈割+翻耕”“挖掘深埋”等防治方法,持续巩固治理成效;将复发扩散或新入侵的互花米草片区纳入治理任务清单,持续强化监测管护,及时清除互花米草植株;建立沿海地市间联动防治机制,协同推进治理,有效避免互花米草种源远距离扩散;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等方式,在适宜开展植被恢复的区域,因地制宜运用芦苇、盐地碱蓬、海草床、贝类等本土动植物,加快潮间带区域生物种群多样性恢复进程,有效保护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安全。(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