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点专题> 科学绿化> 工作动态

两山”理念,引领戈壁荒漠变致富田园

2023-12-12 来源:科学绿化微信公众号

【字体:打印本页

分享到:

近年来,新疆各级党委、政府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即“两山”理念),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植被得到恢复,生态得到保护,天山南北的林果业和乡村旅游业成为村民致富和乡村振兴的新亮点。

荒原披绿 建起绿色长城

盛夏八月,在阿克苏红旗坡机场起落的飞机,都会掠过一片苍绿。乘客或许并不知晓,那片枝繁叶茂的绿色,便是曾经的戈壁荒漠、如今的柯柯牙。

将沙漠变绿洲的,是一场发端于温宿县柯柯牙镇,持续30余年,并将继续下去的生态工程。

珍藏在柯柯牙纪念馆里的文件足以说明,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阿克苏地区坚定不移的目标。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郑卓摄

截至目前,阿克苏地区“五个百万亩”生态治理工程已完成造林478.0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04%,湿地保护率达52.5%,野生动物270余种、野生植物520余种,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距柯柯牙千里之外的呼图壁县,老龙河国家级公益林管护站的梭梭树幼苗经过精心管护,已扎根戈壁,在荒芜的土地上顽强生长,留下一排排绿色。

在当地承包林地的王志伟对发展退耕还林地充满信心。“我从2016年就在新疆种梭梭树,近几年,结合新疆气候和土壤条件,总结出一套适合新疆的造林模式。”王志伟说,现在在奇台、木垒承包地造林成功率都在75%以上。

塔里木沙漠公路周围,是一条世界最长的人工绿色走廊。修建这条绿色长廊时,充分利用浅层地下水、苦咸水和区域天然降水,采取低覆盖度造林、管件造林、保墒剂造林等技术模式,人工营造胡杨、沙枣等耐旱耐盐碱植被。现在已完成造林1.01万平方公里,流动沙漠基本得到控制。

新疆自2000年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在风沙盐碱危害严重、生态区位重要的区域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通过还林、荒山荒地造林、封育等方式,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911.4万亩,有力保护和修复了生态环境。

以林养林 实现良性循环

树要种好,林要养好,还要经营好。

温宿县柯柯牙镇结合实际,探索出“以林养林”的模式,在防护林网中套种苹果、核桃、红枣等经济林。2005年,民营企业、社会资本大规模参与柯柯牙植树造林,社会化造林规模得到大幅提升。

7月28日,俯瞰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一角。艾则孜·沙木沙克摄

盛夏时节,温宿县柯柯牙镇萨依巴格村村民古海尔克孜·艾买尔的果园里,蜂糖李、大红袍、五月脆等多个品种的杏李陆续成熟。品相好、质量优的林果产品颇有市场。

从柯柯牙镇戈壁新村吊干杏种植基地“走”出的新鲜杏子,已销售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种植户潘学林说,今年一级果的地头销售价达到了每公斤46元。

越过天山山脉一路向北,“童话小镇”布尔津县也在生态修复中找到了致富路。

当地沙棘种植大户吴清山有上百亩沙棘林,每年能带来二十余万元收入。

“沙棘可以涵养水源、固土保肥,对于生态脆弱地区环境具有很好的恢复效果,沙棘果还有经济效益。”吴清山告诉记者,2010年起他种起了沙棘树,头3年每亩地补贴200元,从第4年起他家每年沙棘收成上百吨,成熟的沙棘直接销售到饮料食品公司。由于周边被沙棘林环抱,当地风卷黄沙的日子成为过去式。

位于玛纳斯县境内的塔西河,通过荒坡披绿、生态补水、封河育林、巡护管护等措施,河谷林的植被和森林覆盖率已达60%以上。优质的土壤和清澈的天山雪水让这里的苹果香甜可口,林果业成为了当地民众致富的新渠道。去年,塔西河谷种植苹果年产量1100余吨,为每户农牧民带来2万多元的收入。

优美的生态环境反哺当地的群众,诠释着绿色发展的真谛。

宜居宜业 人与自然共生

8月9日,行走在温宿县柯柯牙镇路上,绿树成荫,凉风阵阵,周围的农家乐、垂钓园分布其间,吸引着游人光顾。

佳乐农庄,是柯柯牙林区首批农家乐之一。农庄经营者甘永军依托自家果园,做起了餐饮接待,慢慢发展成农家乐,年收入从几万元增长到二十万余元。

甘永军坦言,幸福生活得益于柯柯牙绿色工程。“没有柯柯牙林区,周围生态环境不会像现在这么好,我也不会在这里种植苹果园。”

天蓝了,林绿了。在生态环境极大改善的今天,很多像甘永军一样的农民找到了人与自然环境携手同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当生态环境向好时,经济发展才会有基础性条件。对于这一点,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林业和草原局党组副书记、局长温斌深有体会。

随着降水量减少、人类居住影响,巴里坤湖湖面曾一度萎缩至37平方公里。2005年起,自治区人民政府将巴里坤湖列入“东天山生态功能区重要地区”,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巴里坤湖生态环境。

经过多年治理,巴里坤湖湖水已超过100平方公里。生态恢复后,水草丰茂、水鸟回归。环湖公路、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木栈道、观景台应势而起,吸引着大批游客到来,附近200多位牧民吃上了“旅游饭”。

保护,已经成为新疆各地干部群众对于生态环境的共识。“我们在划定畜牧业和旅游业发展用地上,将草场做了清晰的界线划分,并通过严格限制放牧规模等措施来保护草原生态。”裕民县巴尔鲁克景区管委会副主任孙洁说。

这是拍摄于1990年5月的一张照片,显示了当时温宿县遭受严重风沙侵袭的真实情况。翻拍自柯柯牙纪念馆

数据显示,1961年-2022年,新疆年平均沙尘暴日数每十年减少1.4天,扬沙日数每十年减少1.6天,浮尘日数每十年减少3.7天,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明显缓解。新疆城市、乡村宜居宜业,群众幸福感明显提升。

在生态良好的基础上,新疆正开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全面提速之路。(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郑卓)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