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说起燕子,人们都很熟悉。5月18日,在北京正阳门的报告厅里,举行了一场以“关注北京雨燕”为主题的活动。活动上,北京师范大学赵欣如老师介绍了北京雨燕的生活习性及佩戴环志的重要性,北京市正阳门管理处发布了北京雨燕的卡通形象。
5月19日凌晨,北京市正阳门管理处等合作单位在颐和园进行了北京雨燕环志与回收的科学实验。此次活动收集了基础数据并号召人们关注和保护北京雨燕。
北京雨燕 何健勇摄
何为北京雨燕
北京雨燕是普通楼燕的亚种,1870年英国博物学家斯温侯首次在北京采集到普通楼燕亚种的标本,并定名为“北京雨燕”。世界上以“北京”为模式产地的野生动物物种很少,因此“北京雨燕”也就成为北京城的标志性物种,是北京的生态符号之一。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中“妮妮”的原型就取自北京雨燕,这也是展现古都风貌、体现首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动范例,也使这一物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放飞 纪建伟摄
为什么给北京雨燕戴环志
所谓环志,是给鸟儿的脚上戴上一种耐用且不易生锈的编号金属环。环志的编号都是唯一的,戴上环志后的北京雨燕,就相当于有了自己的身份证。给鸟儿戴环志在全世界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传统的研究方法。佩戴环志的北京雨燕,被迁徙路线上不同地区科研人员再次捕捉之后,可以通过环志的信息,逐步了解北京雨燕迁徙路线、迁徙时间、在哪里过冬、谁戴的环志等问题。通过长时间的观察记录,人们可以分析雨燕的寿命、种群的组成、北京地区环境变化对北京雨燕的影响等等相关问题。戴上环志,对研究北京雨燕有着重要的作用。
环志 纪建伟摄
颐和园和北京雨燕的约定
自1997年起,每年都会在颐和园八方亭做一次普通楼燕北京亚种环志。为什么选在这里呢?首先,由于北京雨燕短腿儿且四指全部向前伸,没有抓握能力,所以飞行方式为高处起飞,自然向下俯冲,借助空气平稳飞行。北京作为五朝古都,拥有的高大建筑群就成了北京雨燕安家筑巢的首选;其次,当给一只北京雨燕戴上环志以后,只有再次捕捉时才可以收集环志内的资料,而北京雨燕每年都会飞回到出生地,这种迁徙的习性,便于环志的回收和采集。
2018年颐和园内的北京雨燕们也准备好了开始新一年的环志之旅。此次环志活动中,众多科技工作者和参与北京雨燕环志活动的志愿者,被分为捕捉组、管理组、环志组、数据组和媒体组,井然有序地从事不同岗位工作。经过整夜的忙碌和努力,共回收环志雨燕100只,首次环志雨燕35只,已全部成功放飞,共135只。
凌晨收集北京雨燕 纪建伟摄
保护北京雨燕
通过10年来对北京雨燕的研究和保护,发现这些小巧又可爱的鸟儿,每年的7月中下旬都会从北京集合出发,经内蒙古往西北迁飞,从天山北部到达中亚地区,然后向南穿过阿拉伯半岛,于11月上旬到达非洲南部越冬,主要集中在南非、博茨瓦纳和纳米比亚3国,核心区域为3国交界处的喀拉哈里跨境国家公园及周边。第二年2月至4月,它们沿相似路线,返回北京,聚集在这座古老的皇城繁殖下一代。
北京雨燕全年迁徙距离约为3.8万公里,远程迁徙能力惊人,有固定繁殖巢区和“归家”的本能。北京雨燕是古都北京的符号,是北京人的骄傲和心头好。爱护雨燕,保护雨燕,需要我们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