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林草局最新透露,目前我国有50多只大熊猫生活在世界各地。“大熊猫旋风”在世界各地持久风靡,受到全球民众的喜爱。仿佛动画片里的“功夫熊猫”一样,大熊猫全球走红的背后,功夫下得极深。
这是1月18日在重庆永川乐和乐都动物主题乐园熊猫馆拍摄的大熊猫“爱莲”。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大熊猫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是我国独有的珍稀物种,也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我国为保护好大熊猫倾尽全力,不但众多基础设施建设为大熊猫让路,更专门建立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对整个生态实施最高等级的原真性保护。
为了满足世界各国人民对“与大熊猫为伴”的渴望,并加强全球珍稀动物保护的合作研究,我国陆续“请动”大熊猫出国旅居,极大提升了各地民众对物种保护及生物多样性的认知。当地民众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大熊猫,进而了解它背后的中国环保故事,大大增强了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当我们探究“大熊猫热”经久不衰的秘密时,会出现这样一组关键词:“纯粹”“专业”“胸怀”。
大熊猫专家张和民(左)与大熊猫宝宝在一起(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被誉为“大熊猫之父”的大熊猫专家张和民曾说:“希望能多包容我们大熊猫保护工作者,我们就像大熊猫一样,憨憨的不会说话,只想把大熊猫保护好。”我国最早的大熊猫保护事业是从四川、陕西等地起步,一代又一代保护工作者常年处在深山,曾过着近乎与世隔绝、遍尝辛苦的日子。仫佬族大熊猫保护工作者韦华,2016年底意外被野化训练的大熊猫“喜妹”咬伤,手腕脚筋被咬断,左手掌几乎被咬掉,手臂和大腿没剩一块好肉,共输进4000毫升血液救命——几乎是正常人全身的血量。可捡回一条命的他说起“喜妹”,仍然满心喜爱。
这就是大熊猫保护工作者的纯粹,因为热爱,所以永远热忱。
纯粹的极致,就是专业。面对大熊猫发情难、受孕难、幼崽成活难,保护工作者历经十余年科研,成功破解人工繁育难题。面对野生大熊猫种群基因单一等“先天不足”,保护工作者又开创了野生大熊猫种群间的生态廊道,为种群交流搭起“相亲”走廊。没有先例可循,就摸着石头过河,从实践中找理论,再通过理论指导实践,一步步建立、壮大了人类对大熊猫的认知体系。
专业,又涵养了广阔的胸怀。为了不断提升世界对大熊猫生态价值的认知,我们不但没有把大熊猫科研与保护视为机密,还积极推动了大熊猫保护的国际合作。尤其是大熊猫在全球范围内的繁衍成功,为全球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带来巨大鼓舞。每一只大熊猫海外幼崽的出生,都是中外科研人员深度交流、协作创新的结晶,形成了全世界无私合作、广泛参与的“大熊猫”话语空间。
纯粹和专业形成了保护大熊猫的能力,精诚合作、共同关爱的胸怀又推动了全球民众切身参与大熊猫保护工作。目前,大熊猫已然成为有影响力的全球符号,用圆滚滚的身姿唤起人类对地球家园的守护之责。大熊猫能取得如今的“国际明星地位”,离不开一代代保护工作者的久久为功,往更深层次说,这与中国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哲学观相契合。正是这样的坚持,让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各种挑战中延续至今,也守护着大熊猫渡过一次次生存危机。
怀着这份“精诚所至”,期待在更多物种和生态保护领域“金石为开”。(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谢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