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林草新闻> 动态

社会公众齐参与 候鸟迁飞更安全

2023-12-01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打印本页

分享到:

我国是世界上鸟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全球9条候鸟迁飞通道中有4条途经我国。最新监测显示,我国多种珍稀濒危鸟类野生种群数量增长明显。

珍稀鸟类种群数量不断增长的背后,是我国近年来开展一系列保护监管措施,切实维护候鸟等鸟类种群及其栖息地安全,为候鸟迁飞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022年,我国成立了中国候鸟迁飞通道保护网络,明确了1140处候鸟重要繁殖地、越冬地、停歇地,已认定58处国家重要湿地,建设2200多处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和为数众多的湿地保护小区,几乎涵盖了候鸟迁飞通道上所有的关键节点。

各地迎来南迁候鸟

眼下,位于山东省东营市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迎来大批越冬候鸟,数以万计的候鸟栖息在一望无际的芦苇和荻花丛中,形成无与伦比的“鸟浪”。等候多时的摄影师们连连按下快门,记录下这冬日的生机和活力。

前不久,黄河三角洲保护区举办了一场黄河口国际观鸟赛。两天时间里,参赛团队共记录了175种鸟。“能看到这么多鸟真是太棒了!曾经我看到这片土地由于开垦,鸟儿栖息地受到破坏,但是现在已经改变了,鸟儿们都来了。我从没有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看到过这么多鸭子,数量惊人,还有一些其他鸟类,这可能是我在中国看到的最好的湿地了。”国际知名鸟类专家、此次观鸟赛评委约翰·马敬能曾在20年前来到黄河口。如今,黄河口湿地万鸟齐飞的震撼场景令他大为惊叹。

因南迁候鸟而顿时变得热闹的,不止山东东营。

地处黄海之滨的江苏盐城拥有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边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沿海滩涂湿地。日前,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迎来首批越冬野生丹顶鹤,与其相伴而来的还有灰鹤、东方白鹳、大雁、野鸭等鸟类。

桑干河是山西仅次于汾河的第二大河流,也是永定河的上游。近年来,随着桑干河环境持续改善水量增大,每到10月中下旬就会有大天鹅、白鹭、苍鹭等很多珍稀鸟类来到桑干河国家湿地公园越冬。据湿地公园工作人员统计,近期迎来了500多只天鹅、300多只白鹭,还有50多只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鹳,其中黑鹳数量是近几年最多的。

在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随着气温逐渐降低,优雅踱步的黑颈鹤、成群结队嬉戏的斑头雁、紧贴水面疾飞的针尾鸭和赤麻鸭陆续开启南迁之旅,而长途迁徙的大天鹅也陆续飞抵若尔盖,开启它们长达4个月的高原越冬之旅。

高科技助力鸟类保护

对各个保护区而言,候鸟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候鸟的种类和数量,以及觅食、繁殖等活动情况,都是鸟类监测调查的内容,也是湿地保护领域的重要数据信息。

当前,鸟类监测大多采用“人工+观测设备”的方式,利用长焦相机、高倍望远镜开展远距离、大范围静态观测。随着科技进步,大数据和AI技术令鸟类监测工作变得更加便捷、准确,进一步助力保护和科研工作。

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教授李迪强表示,生物多样性监测领域的效率提升离不开数字技术,利用自动记录仪、人工智能算法、遥感技术等先进技术,可以对不同类型的物种进行实时监测,同时以低功耗智能网络,实现数据的自动回传和边缘计算。“将各种采集到的信息变成大数据平台,才能更好地为保护地管理服务。”李迪强说。

然而,在开放的自然环境下,人工智能鸟类监测技术也并非能做到完全精准识别。

为此,由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博士王洪昌领衔的团队开发了一套AI鸟类智慧识别监测系统。该系统通过鸟类视频识别、鸟类音频识别、自动检测控制、智能报表分析、多维信息展示等,实现开放自然环境下的鸟类智能检测。

“11月11日,这套监测系统在黄河三角洲保护区监测到了东方白鹳、苍鹭和鸬鹚的身影,画面十分清晰。”王洪昌说,这套系统已在北京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北京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布设。通过监测系统界面,保护区管理者可随时随地查看鸟类监测信息,提高管理效率。

公众参与共护候鸟迁飞

事实上,万鸟翔集的背后,并不是一个个自然保护区孤立的保护,还离不开通道沿线的联动和公众的参与。

永州地处湘江源头和南岭山脉腹地,是湖南重要的候鸟迁飞通道和栖息地,尤其是蓝山县南风坳、道县桥头素有“千年鸟道”之称。

每当夜幕降临,蓝山市政广场的6杆高射灯准时熄灭,人群的喧闹声渐渐散去,盘旋城市上空的候鸟也陆续飞离。这是从3年前开始,当地尝试的一种与候鸟相处的温情方式。

在与自然隔阂日深的现代城市中,引导成长中的青少年重建与自然的关系,唤醒他们与自然的共情也十分重要。

恩上湿地位于广东省深圳市梧桐山南侧半山之上,是深圳唯一的高山湿地。一批来自盐田区海山幼儿园的“小小护飞员”在沙头角林场自然老师的带领下,开展“珍爱湿地,护飞候鸟”自然探索活动。

小朋友们学习鸟类观察方法,参与趣味的候鸟扮演游戏,切身体会候鸟在万里迁徙中的艰难,从而提高他们对鸟类的保护意识。

只有了解,才能更好保护。为了让公众走进自然、享受自然,在黄河三角洲保护区工作的单凯与同事、当地热心媒体人共同发起成立了东营市观鸟协会。

他们将东营观鸟爱好者组织起来,先摸清了黄河三角洲鸟类“家底”,又出版《黄河三角洲鸟类》《黄河口野鸟识别》《黄河口观鸟指南》等多部鸟类科普书籍,为开展湿地自然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

针对中小学校普遍缺乏生态道德教育实践经验、师资力量匮乏现状,协会在东营市政府的支持下,对全市60多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培训,并在19所中小学建立了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实践基地。

“守护自然、呵护鸟类,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教育支持保育能够号召更多的公众走进保护区,呼唤更多的公众参与,助力生态保护,成为湿地保护事业的重要力量源泉。”黄河三角洲保护区管委会主任许明德说。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湿地故事、支持湿地保护事业,黄河三角洲保护区与红树林基金会签署《黄河三角洲保护区社会化参与保护模式战略合作备忘录》,双方将从候鸟迁飞通道保护、全球影响力品牌活动、青年参与湿地保护、社会化公益资金筹措等6个维度开展合作,共同推进湿地保护事业。

红树林基金会(MCF)执行理事长刘明达表示,随着我国湿地保护事业快速发展,湿地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促进中国候鸟迁飞通道保护网络的经验交流与分享,国家林草局林草调查规划院、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与红树林基金会联合开展中国湿地教育CEPA案例征集活动,旨在寻找国内典型优秀案例,展现中国湿地教育工作成果。

当前正值候鸟迁徙季,我们在欣赏群鸟齐飞的壮观美景、体会自然生命美丽神奇的同时,还应行动起来,做鸟类的保护者和建设者,共同守护候鸟迁飞。(记者 张萌)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