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宏杏
正值秋初,天高云淡。在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的大红岭上,杏福岭生态产业园负责人罗彬正向中国林科院经济林研究所副所长乌云塔娜汇报着山上的最新近况。
得益于乌云塔娜团队的帮助,今年杏福岭喜获丰收,工人们忙着把满山的杏子进行采收、分级,并通过全程冷链把鲜杏发往各地。乌云塔娜笑着说,上次带回的杏同事们评价很高,“觉得皮儿都是甜的”。二人相约,把今年产量提升的经验进一步总结,形成技术规程。
时间倒退到五年前,大红岭,还是一片荒原。这里因山体呈红色而得名,平均海拔2300米左右,高寒干旱、沟壑纵横,植被覆盖度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系统十分脆弱。
2018年,退伍军人罗彬怀着一颗誓将荒原变绿洲的赤子心,承包下这里的一万多亩山地。他认定,地处大江大河源头的青海,发展生态产业一定大有可为。可看到眼前的荒凉景象,罗彬还是不免心里打鼓。
五年前的大红岭
罗彬说,初见大红岭,满目荒凉,红土地的检测报告出来后,发现土壤很贫瘠,有机质含量很低。他就一直琢磨,能不能培育一个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并存的树种,让这里既实现荒山变绿,又实现百姓致富。
罗彬决定到青海大学取经,专家告诉他,青海的东部地区其实是适合发展果树的。从2011年到2017年整整6年时间,罗彬和专家们反复在周边生态环境、气候相近的省份考察,做了大量科研工作,终于培育出一种杏树的优良品种,命名为“青宏杏”。它耐寒、耐旱,不易产生病虫害,果实的口感还非同凡响。
今日的大红岭
在高海拔并且常年干旱的山上种果树,需要面对的困难一茬接着一茬。罗彬回忆,第一批的500亩杏林补栽了12次才确保全部成活。
2018年春季开始种第一批树,当时由于管道年久失修,通水爆管,导致水来不到种植现场。当时,罗彬急坏了,因为种下的树苗都是精心选育的种苗,带着土球运上山,如果不能成活就太可惜了。于是,他用最快的速度找来8辆水车,拉水上山,这一拉就是两年。
同时,由于青宏杏是在海拔2300米左右的山区生长,4月底盛花期才开始,幼果期则在5月初,而每年这个时期,都会经历老百姓口中的“四月八下黑霜”,也就是倒春寒;杏花刚刚凋零、幼果开始发育的时候是最怕极端天气的。最终,在国家林草局科技服务团的帮扶下,他们先后克服青宏杏授粉、开花期霜冻等重重困难,使今年的单株产量达到四五十斤以上,一些区域甚至达到七八十斤,总产量已达十七八万斤,八万多斤鲜果销往全国各地。
荒山变绿,当地村民有了放羊的好去处
说起大红岭的变化,当地村民陈新鹏很有发言权。他说,五年光景,大红岭的万亩荒山已经绿了一半,当地草木不生的恶劣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由于遍地有草吃,他养的羊从四五十只直接翻了几倍,达到两百多只。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罗彬说,得益于大红岭的生态田园经济综合体,他还计划进一步和种养殖大户合作,通过中药材种植、禽畜养殖等林下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文旅深度融合,带动周边县乡的劳动力就业。
一道彩虹横跨杏福岭的山间
采访结束记者下山时,一场宝贵的秋雨不期而至。雨后,一道彩虹横跨山间。罗彬说,尽管困难仍在眼前摆着,但只要看到漫山遍野的杏林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想到亘古荒原焕发出的勃勃生机,他就有使不完的劲儿。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
每个人都了不起!
你的样子,是无畏高寒干旱,栽种千亩杏林
你的样子,是无悔扎根高原,将荒原变绿洲
你的样子带给我们温暖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