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地处北方防沙带中心区、毛乌素沙地和荒漠草原过渡区,草地占全旗土地总面积90%以上,是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最前线。
近年来,鄂托克旗在沙化土地治理中,以提高灌草综合植被盖度为目标,探索推行“先建后补”合同制管理模式,加大柠条灌丛草场修复治理和营造柠条灌木林力度,有效提高了生态建设质量和农牧民收入。
创新生态建设机制
鄂托克旗从2020年开始试行“先建后补”管理模式,即由有实施意愿且有能力的农牧民主动申请,通过嘎查(村)、苏木(乡镇)和林草主管部门审核并按照相关规程进行造林种草,验收通过后按照建设标准给予补贴。
今年7月14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国家林草局印发《内蒙古自治区草原保护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鼓励在鄂托克旗柠条改良项目区开展先建后补、以奖代补和以工代赈试点,探索政府项目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牧民投工投劳直接受益模式。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出台了《鄂尔多斯市打赢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措施》,明确鼓励以“先建后补”模式实施生态建设项目。鄂托克旗决定,全面推行以“先建后补”合同制管理模式实施林草生态建设项目。
3年来,该旗以“先建后补”合同制管理模式种植柠条64.18万亩,占2019年以来柠条种植总面积的88.7%,涌现出一大批造林合作社、家庭林场和造林大户。
完善“先建后补”模式
在实践中,鄂托克旗不断优化“先建后补”流程,完善管理措施。
审批流程上手续精简。项目区农牧户自愿申请建设任务,经嘎查(村)、苏木(乡镇)审核并公示无异议后报送旗林草局,时长约15天;旗林草局审核后,对符合条件的农牧户入户实地勘察落实项目,时长约5天。项目实施后,旗林草局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对农牧户自主建设项目开展现场技术指导。
项目建设后,旗林草局开展调查,将当年和第二年成活率均达到70%以上的农牧户正式列入项目,签订项目建设合同,并通过“一卡通”支付项目资金;对于成活率低于70%的农牧户,督促其补植补造,直至成活率达到70%以上后,方可列入项目并兑付资金。第三年,旗林草局组织开展保存率调查,保存率达到相关技术规程标准,支付项目剩余补助资金。
“双提高”实现良性循环
2021年,木凯淖尔镇察汗敖包嘎查牧民阿查家申请草原植被恢复项目,种植柠条800亩,除去成本,获得10万元收入。为了更好地管护草牧场,阿查禁牧3年,800亩草牧场由原来20亩草地养一只羊提高到了5亩草地养一只羊。2023年,阿查再次申请草原生态修复项目700亩,收入15万元。
鄂托克旗“先建后补”合同制管理模式改变了林草生态建设项目必须实施招投标的管理模式,解决了农牧民参与生态建设积极性低的难题,生态建设质量和农牧民收入实现“双提高”。
农牧民在自家承包退化草原上实施生态治理项目,既可通过投工投劳、自育苗木造林等方式直接参与工程建设获得补助,又可获得柠条种植和草原生产力提高的中长期收入,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的积极性。
农牧民自主申请造林种草地块,有效解决了地块难落实的问题。农牧民可以自主在自己的草场上开展造林种草,充分激发了主观能动性。2021年,该旗实行招投标模式,完成柠条种植15万亩,涉及300户农牧民,林草部门、苏木(乡镇)60余次入户调查勘验,耗费3个月开展前期工作。而2023年推行“先建后补”模式后,该旗完成柠条种植30.1万亩,涉及400多户农牧民,全部为主动申请建设任务,林草部门、苏木(乡镇)相关负责人入户一次即落实了地块。
“先建后补”模式下项目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农牧民资金兑付。因此,农牧民不仅认真开展前期项目建设,也积极主动保障后期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极大地提高了项目建设质量。
“先建后补”是当前阶段实现“绿富同兴”的最佳途径。(马强 张梁 宋俊峰 柳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