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特制的砍笋刀对鲜笋进行切根修整、按鲜笋大小分类称重包装、装箱堆叠送入冷库、回收加工剩下的笋壳废弃物……在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洋后镇万兴笋竹专业合作社,工人们在鲜笋分拣中心忙得热火朝天。
“最近是采收竹笋的旺季,日均鲜笋出货量约5万公斤。”万兴笋竹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赖德东介绍,“这里的鲜笋大部分发往长沙、广州以及江西、浙江等地,电商平台、商超、农贸市场我们都有对接。”
来自浙江丽水的客商吴宗西是老客户,每当鲜笋上市,他都特意驱车来洋后镇住下,为的就是每天能多买些鲜竹笋。“这里的竹笋不仅品质有保障,而且分拣加工精细到位,很受江浙消费者的青睐。”吴宗西说。
南平被誉为“中国竹乡”,全市现有竹林面积超过652万亩,其中毛竹林面积643.5万亩,占全国的十分之一。
近年来,南平聚焦“一根竹”资源优势,注重一产提质增效,积极引导林农、专业合作社改良中低产竹林并进行科学管护,实现增产增收。
跟着赖德东到2023年改造提升的丰产竹林里看看——山顶上配齐了灌溉设施,保证了旱季时竹林的水源。顺着山脊挖开的“产笋带”清晰可见,而更新奇的是,在竹林里有一条顺着陡坡向上的竹山轨道,竹笋、竹材以及农资肥料都可以坐上“专用小火车”在竹林里穿梭。
“我们接下来的重点就是做好低产甚至荒废竹林的管护,达到丰产增收。”赖德东说,“原来鲜笋加工余下的笋壳废料都要花钱统一处理,现在经过科学应用,填进产笋带,就成了增产增收的好东西。”
竹笋产量提高了,需要拓宽销售市场。走进万兴笋竹专业合作社服务中心,墙上“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一行字十分醒目。
“包括万兴笋竹在内的6家规模笋竹合作社成立了合作社联合社,并在洋后镇设立服务中心,通过探索新型合作方式,将分散、管理不善的竹林统一管理。”服务中心负责人张仁贵介绍,服务中心还积极提供公益性信息服务的交流场所,建立笋竹产业相关的微信群,让更多农民从中受益。
目前,延平区有洋后、大横、塔前等乡镇约2万亩竹林流转至联合社进行规模经营,有效提升了亩产收益。有了联合社的带动,延平满山的绿竹正逐渐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绿色银行”。(吴建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