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西北荒漠化实验监测基地和旱区生态水文与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作用,针对防沙治沙和生态保护修复、科学国土绿化等领域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以及如何打好防沙治沙三大攻坚战设立一批科研创新课题,为三大攻坚战提供决策参考;
发挥数据资源优势,利用已梳理完成的监测区数据库平台,开展标志性战役区的数据集成、数据查询、数据展示应用,为全力做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大数据平台提供数据支撑;
开展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监测重大技术问题研究,建立工程建设全过程监测指标体系,创新“天空地”一体化感知技术应用融合,为切实提高三北工程建设质量,巩固工程建设成果,推动新时代三北工程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助力;
……
甘肃省民勤县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恢复项目现地调查
国家林草局西北调查规划院充分认识防沙治沙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和不确定性,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坚持系统思维、求真务实,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紧迫感,制定三北工程攻坚战工作方案、编制《三北工程退化林草摸底调查报告》,完成西北监测区8个省级单位的最新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一张图”,协助国家林草局三北局完成甘肃、内蒙古、宁夏3省(区)腾格里沙漠防沙治沙联防联治项目前期工作、制作专题工程布局图,指导《陕西省黄河“几字弯”攻坚战陕西防沙治沙三年行动方案》《青海省防沙治沙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编制,收集整理西北监测区各省(区)防沙治沙典型模式材料,为持续改善三北地区生态环境、筑牢绿色长城和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美丽中国作出了新的贡献。
开展荒漠化沙化监测与防治专题学习
担当作为谋划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
今年以来,西北院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林草局党组关于防沙治沙和三北工程攻坚战工作的安排部署,院领导加入国家林草局三北工程攻坚战工作专班,院内设立了防沙治沙和三北工程攻坚战专班,成立了院工作领导小组,院长李谭宝、院党委书记许辉任组长,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技术支撑组、宣传报道组和后勤保障组。
防沙治沙不是新鲜事,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西北院有经验、有实力、有底气扛起防沙治沙重任。
早在今年上半年,西北院就完成了沙尘暴溯源工作,为提升灾害预警能力,进而对沙尘源区进行有效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这项研究分析了不同沙漠沙地物质组成差异、气流来源分布,阐明了近20年沙尘天气过程发生规律等。通过研究,西北院将对我国北方沙化土地分布区沙物质组成成分空间分布、沙尘天气降尘物质成分和策源地沙尘样本成分进行分析,建立我国北方沙区和沙尘天气尘源本底数据库;通过沙尘暴轨迹识别和来源研究,分析沙尘暴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追溯沙尘暴沙尘物质起源及增强区域;通过研究构建沙尘溯源模型,开展沙尘暴趋势预测。
6月以来,西北院陆续开展专题研讨,围绕如何抓好打赢三大战役,组织开展不同层级的交流研讨活动,研究总体工作思路,落实对策措施;组织开展专题讲座,全面学习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治理对策;组织开展建言献策,集中全院智慧,为组织好后续工作拓宽思路、提供参考。
同时,西北院坚持问题导向,就防沙治沙和三北工程攻坚战中的难点、重点、堵点及当前的政策、体制、管理等方面瓶颈问题,有针对性地设立并优化一批调研课题,开展多种形式的调研工作,为国家林草局提供决策支撑。
在此基础上,西北院还设立了一批创新课题,以充分发挥西北荒漠化实验监测基地和旱区生态水文与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作用,发挥数据资源优势,开展黄土高原人工刺槐退化林分修复技术研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监测重大技术问题研究、三北工程区农田林网建设机制研究、三北工程区(特别是西北地区)生态修复目标及退化林草修复研究、三北地区智慧监管平台建设研究、三北工程西北片区林草病虫害监测研究,推动三北工程规模化治理试点,科学评估荒漠化防治的空间适宜性,总结评估三北工程建设成效,为国家林草局以及三北地区各级党委政府重要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9月以来,西北院主要领导多次率队到相关省(区)调研并召开座谈会,对接相关省(区)三北工程六期重点项目推进情况,对三北工程六期规划制定、重点项目及子项目谋划布局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指导,并就难点问题逐一解答。
葵花秸秆沙障
典型引路总结提炼防沙治沙好模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让先进典型引路,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历来是我党重要的工作方法。
为了给三北工程区打赢三大战役提供更多借鉴,西北院收集整理了西北监测区各省(区)防沙治沙典型模式材料,还分享了西北院的典型做法,为相关省(区)提供了经验借鉴。
在新疆的调研中,西北院发现新疆经果林(特色林果)面积1800多万亩,主要分布在环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县市,面积1500多万亩,均位于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范围内,在防风阻沙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态防护作用,同时也是助力南疆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和田地区绿洲内经果林不仅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更是阻击塔克拉玛干沙漠侵蚀绿洲的重要保障。由于脆弱的生态环境,经果林管护成本和工作量大,地方林草部门、防沙治沙企业等压力很大。西北院提出建议,将经果林作为林草部门的巩固成果项目对象,可申请中央财政资金,确保绿色林地持续发挥生态和经济效益。
尼龙网沙障
以麦盖提县为例。当地通过实施产业治沙,2018—2020年,依托21.1万亩梭梭林区,发展梭梭-肉苁蓉基地4.5万亩,2020年底进入采挖期,按照户均1亩的标准,实现产值6000万元左右,贫困群众户人均年收益400元。在梭梭-肉苁蓉产业建设过程中,麦盖提县还积极组织和聘用贫困户参与产业基地管护和肉苁蓉采挖,为2000余名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
在对青海三北工程的指导中,西北院提出发展特色沙产业的治理模式,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理念,引导沙区转方式、调结构、上台阶,精准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协同发展,培育沙区特色产业、重点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提升沙区产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推动自然资本增值,拓宽农牧民稳步就业创收的渠道,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努力实现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目标。
稻草方格状沙障
西北院提出防沙治沙3种思路:一是沙区种植业。以水定量,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发展以枸杞为主的生态经济林、以黄芪为主的中药材种植,持续推动枸杞产业基地和中草药加工基地建设;支持牧草种业和饲草产业发展,服务沙区设施养殖。二是沙漠旅游。全力推进沙漠旅游高质量发展,依托国家沙漠公园及沙漠景点景区建设,有计划推进重大生态旅游工程建设,发展沙漠景观旅游以及探险野外拓展等产业;在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沙区资源、最大限度展示沙漠独特自然风光的基础上,促进现有国家沙漠公园科学发展,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生态保护意识,为公众提供体验自然、享受自然的休闲游憩场所。三是光伏治沙。坚持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多能互补生态融合发展,在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等区域的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探索光伏治沙新模式,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实现光伏发展与防沙治沙协同发展,进而实现新能源与生态融合发展、友好发展,促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以发展枸杞为例,“十三五”期间,青海省枸杞种植面积74.85万亩,培育枸杞种植加工市场主体155家,枸杞产业产值超过40亿元,带动就业8.5万人,人均增收1.48万元。沙区广大农牧民防沙治沙和发展沙产业的积极性不断提高,防沙治沙进程有力促进,农牧民收入有效增加,沙区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
砾石沙障
科学规划实现三北工程建设高质量
科学规划是科学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坚持以规划为先导,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协调性,才能以规划的高起点实现发展的高水平、高速度、高质量。
西北院指导完成的《青海省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为青海省打赢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提供了科学支撑。
青海是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风沙危害严重的省份之一。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调查结果显示,全省沙化土地面积12.3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7.10%;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3.5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86%。风沙危害依然是影响青海省沙区人民生产生活的生态问题,影响着青海乃至全国的国土生态安全,严重制约了沙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防沙治沙工作任重道远。
PLA口袋式沙障
经过实地调研,西北院提出了青海防沙治沙的基本原则,即:生态优先,全面保护;科学防治,综合治理;重点修复,适度利用;政府主导,全民治沙。
根据规划,青海以“双重”规划为基础,与《青海省林业和草原保护发展“十四五”规划》生态板块相衔接,统筹考虑全省沙化土地自然地理分布、自然气候条件、沙化土地治理方向的相似性,以及地域上相对集中连片等因素,将全省沙化土地划分为柴达木盆地保护与修复区、共和盆地综合治理区、青海湖环湖综合治理区和三江源保护与修复区四大治理区。
“十四五”期间,青海将大力构建沙区绿色生态屏障,着力改善生态、民生,通过防沙治沙各项工程建设,到2025年,全省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570万亩。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沙化程度持续减轻,林草植被持续增加,生态系统质量持续改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十五五”期间,青海将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550万亩,全省沙化土地面积保持连续减少的态势,沙化程度明显减轻,沙区植被覆盖基本稳定,沙区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绿色屏障、绿色廊道和防风固沙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以防沙治沙为重点的生态体系进一步完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大美青海的绿色颜值持续提升,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目标基本实现。
新疆也是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区域。西北院赴新疆调研,针对新疆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片区治理提出了科学意见。
针对“双重”工程与三北工程衔接,西北院提出3个方案:一是已经启动的5个“双重”项目从2024年起,全部按照三北工程六期项目组织实施。二是已经启动的5个“双重”项目继续组织实施,从2024年起建设标准由三北工程六期按照综合报价补足差额。三是研究出台针对“双重”已建设任务的巩固提升项目,解决“双重”与三北投资差别化的矛盾,补偿“双重”项目资金缺口,确保“双重”任务的顺利完成和成果有效巩固。
针对苦咸水利用缺乏政策引导和支持,西北院提出建议国家层面适当给予帮助和政策支持,妥善解决苦咸水使用限制的问题,综合利用好塔河沿岸矿化度大于每升2克的微咸地下水,助力阻击战区防沙治沙任务推进和治理成效显现。
针对光伏治沙的难点重在能否就地消纳,西北院提出建议:一是国家能够出台相关的优惠电价制度,鼓励生态灌溉企业、个人优先使用光电。二是助力协调能源部门,配套完善光电并网相关政策,解决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阻击战区大型光伏治沙带建设的后顾之忧,充分发挥光伏治沙的优势。
发挥西北院数据资源优势,积极开展标志性战役区的数据集成、数据查询、数据展示应用,为打好防沙治沙攻坚战提供深度数据挖掘、数据专题分析、数据决策应用等服务,做好大数据技术支撑保障。
开展黄土高原人工刺槐退化林分修复技术研究。通过汇集相关文献,结合现地调研,从生态学角度深入研究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生长衰退机制,提出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退化林分修复技术方案。
开展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监测重大技术问题研究。以国家林草生态网络感知系统、现有调查监测体系成果数据为基础,建立工程建设全过程监测指标体系,创新“天空地”一体化感知技术应用融合,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确保科学绿化落地落实,为林长制目标责任考核等提供依据。
开展三北工程区农田林网建设机制研究。对区域农田林网建设的必要性、新形势下农田林网配置模式、农田承包户对林网的认可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等深入调查,研究解决技术难题,提出三北工程农田林网建设新机制。
开展三北工程区(特别是西北地区)生态修复目标及退化林草修复研究。摸清工程区防沙治沙面积、水资源保证情况、造林种草面积等,提出具体可行的生态修复目标。摸清退化林草面积、主要原因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工程区退化林草修复模式。
推动三北工程规模化治理试点。集中推广三北工程前期建设经验,解决造林地块落实难、工程建设分散等问题,力争出成果、出亮点。
科学评估荒漠化防治的空间适宜性。发挥重点实验室与创新工作室的科技创新与检测分析能力优势,开展不同尺度下的综合调查和监测工作,利用水、土、气、生等综合监测因子,通过因地制宜方式定性、定量科学评估荒漠化防治的空间适宜性,为荒漠化防治规划设计作科技支撑。
总结评估三北工程建设成效。重点开展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立地条件分析、造林成效监测、生态价值评估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对三北工程建设40多年来形成的技术体系进行系统总结归纳,为三北地区的林草生态建设提供参照。
开展三北地区智慧监管平台建设研究。实现对林草资源消长变化、荒漠化演变趋势、区域水土流失状况、重点工程建设等情况进行适时动态监测评估,及时把握工程建设动态,为三北地区的智慧化管理提供支撑,为各级林草主管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实时监测三北地区土壤含水量,构建三北地区造林绿化专家知识库。依据立地条件、树种特性,智能推荐造林树种、种苗选择、植被配置、合理密度、栽植技术、管护技术,为三北地区科学绿化造林提供智慧化服务。
开展三北工程西北片区林草病虫害监测研究。掌握区域有害生物发生规律及发展趋势,加强自然保护地、重点生态区域、极端生态脆弱区域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灾情评估监测,为生态修复和质量提升提供基础支撑。加快西北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草有害生物检验鉴定实验室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