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榆林市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在陕西林业系统干部职工中引起热烈反响。大家一致表示,一定要学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传承发扬好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矢志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推动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促进群众增收致富不懈奋斗,为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再作贡献、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西沟村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你们坚持不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与时俱进发展农村事业,路子走的是对的。要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今日的高西沟,是层峦青常在、碧水映蓝天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景。然而,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却是“山上光秃秃,沟里乱石头;年年遭灾荒,十年九歉收”的荒芜之貌。自1953年起,高西沟村四任支部班子、三代人以改善生态环境、保持水土、促民增收为己任,在实践中确立了因地制宜、合理用地的原则,尊重自然规律,按照“山上缓坡修梯田,沟里淤地打坝堰,高山远山森林山,近山阳坡建果园,荒坡陡坬种牧草,塌崖烂畔种柠条”的做法,探索形成林、草、田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用地模式。经过多年治理,“三三制”用地模式也逐渐发展为“三二一”模式,生态环境和群众收入都有了极大改善,林草覆盖率达到70%,实现了“泥不下山,洪水不出沟,不向黄河输送泥沙”的宏愿。2020年,村里人均收入达到18851元,被誉为“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治理的一面旗帜”。
高西沟是榆林市治沙治黄的一个缩影。
新中国成立以来,榆林人民不畏艰难,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持之以恒地开展“北治沙、南治土”治沙造林运动,境内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有效治理,全市入黄泥沙量由5.13亿吨下降到2.9亿吨,榆林从茫茫荒沙中夺回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创造了“人进沙退”的奇迹,实现了从荒山秃岭到绿满山川的历史性飞跃。
目前,榆林市林木保存面积达到2360万亩,林木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9%提高到36%,年扬尘天气由100多天减少到10天以下,率先在全国实现了由“整体恶化”向“整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历史性转变。
在高西沟村龙头山山顶,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了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情况介绍。70多年来,一代代陕西务林人真抓实干,缔造了绿色向北推进400公里等绿色奇迹,陕西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3%,提高到了目前的45%以上,生态环境呈现“整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良好态势。全省1570万亩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区森林覆盖率由1.8%提高到34.8%,植被综合盖度达到60%以上。“绿色陕西”形象已初步呈现在世人眼前。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全省生态空间治理、建设高质量‘绿色陕西’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动能。陕西林业系统干部职工将深刻领会,切实把重要讲话精神记在脑中、印在心中、落实在行动中,贯穿到生态空间治理的每一项措施、每一个链条、每一个环节中,为建设美丽陕西、美丽中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不负青山、不负人民、不辱时代使命。”陕西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党双忍说。
“十三五”以来,陕西林业系统不断追赶超越、迈出新步伐,国土增绿、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在全国前列,秦岭生态保护模式持续升级,绿起来与富起来实现“双赢”,生态安全构筑新防线、创新发展形成新格局。全省植被数量增加、质量提升,生态生产和生态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在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固碳释氧、防风固沙、维护生物多样性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生态产出和生态服务与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优美生态环境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与生态美、百姓富的要求仍有一定距离,“再整装”“再出征”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生态空间治理的主题。
“十四五”期间,陕西提出建设高质量“山清水秀陕西”。林业系统干部职工表示,将牢记总书记嘱托,始终坚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以贯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投资自然,保护、恢复和重建自然生产力,全面提升生态产能的同时,因地制宜、适地适策,科学发展自然教育经济、美丽经济和林草产业经济。广泛传播生态知识,培养生态文明建设接续力量。一体推进生态保护、生态旅游、自然观光、森林康养、科学探秘,形成以秦岭为主体,巴山、关山、子午岭、黄龙山、毛乌素沙地多片区发展的美丽经济格局。加快林草产业科技应用,促进提质增效,增强产品竞争力。真正走好走实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赵侠 杜扶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