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点专题> 科学绿化> 重要信息

科学绿化提升草原生态功能和生产能力

2022-05-26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打印本页

分享到:

草原是我国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在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草原植物抗逆性强,是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的先锋物种。2021年国办印发的《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实施草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加快退化草原恢复,提升草原生态功能和生产能力。

全国各级林业和草原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科学实施草原生态修复工程,启动落地上图管理,推广草原免耕补播技术,坚决完成年度种草改良任务,推动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

2021年,国家林草局通过草原生态修复工程,向有关省区投入中央预算内投资25亿元,针对重点区域突出生态问题,支持有关地方开展围栏封育809.5万亩、退化草地改良911万亩、人工种草314万亩、黑土滩和毒害草治理310万亩。同时,通过省级自评和重点省区国家级调查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草原生态修复工程的资金使用、施工管理、检查验收和实施成效进行了全过程评价。

同年,国家林草局积极协调有关省区,结合国家草原生态修复工程项目,根据本地区草原退化形势和水土气候条件,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灌则灌的原则,科学编制国土绿化种草改良任务计划,将4600万亩种草改良任务落实到县。定期调度各省区任务实施情况,指导督促各地按时按量完成任务,及时掌握工程项目实施情况。截至2021年底,各地共完成人工种草1888.35万亩、草原改良2766.4万亩,完成全年任务量的101%。

在草原生态修复工程的支持下,各地顺利推进国土绿化种草改良任务的实施,促进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现代牧业转型升级。通过任务区内外监测对比,区域内草原植被盖度比区域外高7.10个百分点,草群平均高度比工程区外高7.12厘米,单位面积鲜草产量比工程区外每公顷高4891.23千克。

四川结合牧区扶贫开发、落实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现代草原畜牧业试点,改善草原畜牧业基础设施,实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合理利用天然草原,大力开展人工种草,推行舍饲办舍饲养畜,改良牲畜品种,加快出栏周转,有力推进了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云南综合实施区综合植被盖度由80%提高到85%,植被高度由4.29厘米提高到5.31厘米,鲜草产量由每公顷760公斤提高到每公顷813.64公斤。工程任务100%安排在贫困地区,任务用工以当地农牧民和贫困户为主,累计农牧民用工220387个,累计支付农牧民劳务报酬3939万元。

新疆工程任务区内鲜草单产为每公顷3063.99公斤,比工程区外高1.26倍;工程区内草原植被盖度58.95%,比工程区外高9.3个百分点;工程区内草原植被平均高度27.9厘米,比工程区外高11.15厘米。工程区草原植被盖度、高度、产量提高,优良草种数量增加,草原植被退化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工程区野生草种种类数目增加,生物多样性结构得以优化。

甘肃通过种草改良和草原生态修复提高了草原涵养水源的功能。青藏高原区一些消失的沼泽逐步出现,黄河流量明显增大,区域降雨量明显增加,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治理。碌曲县尕海湖的面积由项目实施前的470公顷增加到目前的2100公顷。

国家林草局在指导督促各省区推进种草改良任务的同时,要求有关省区明确已完成任务的地块信息,推动先期开展落地上图,为全面启动种草改良任务落地上图做好准备。2022年3月25日,种草改良任务计划的落地上图正式启动,各地已陆续科学选择种草改良任务地块,并采取相应治理措施,带图斑将任务计划上图入库。4月19日,全国18个省区的400余名管理和技术人员参加了全国种草改良落地上图线上培训,种草改良落地上图全面启动。

免耕补播也是草原生态修复的一项重要技术。通过免耕补播,能够在不破坏或少破坏草原原生植被的前提下增加优良牧草,实现改善草原生态质量、提高生产力和增加生物多样性的目标。

近年来,九三学社中央整合多方资源,在有关地方林草主管部门的配合下,组织实施了“草原生态修复与生产力恢复”免耕补播科技示范试点项目,取得明显成效。2021年,国家林草局联合九三学社中央印发《关于大力推广免耕补播技术提升草生态质量的通知》,积极推广免耕补播技术,扩大试点规模,加强技术示范辐射,促进草原科学修复。(黄山)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