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点专题> 美丽中国相册> 务林人

书写生态文明的“工匠” ——记全国劳动模范郭万刚

2021-01-07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打印本页

分享到:

郭万刚查看治沙树苗生长情况。 武威市林草局供图

中国绿色时报1月7日报道(记者张廷峰)

“老厂长,好消息,您又被评上全国劳动模范了!”八步沙林场的年轻大学生陈树君激动地跑到正在压沙的一位老人身边。老人一边干活一边憨厚地笑着说:“作为生长在沙区的人,种树,是我们应该做的。这么点小事却得到这么多荣誉,我们要继续加油干,守住来之不易的绿色。”

这位老人就是郭万刚,甘肃省古浪县土门镇八步沙集体林场党支部书记、场长,近日获评“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扔掉“金饭碗”住进沙窝窝

郭万刚1951年生于腾格里沙漠南缘、古浪县北部的一个风沙口。20世纪80年代初,面对恶劣的生态环境,为了护庄稼、保饭碗,郭万刚的父亲郭朝明与其他5位老人建立八步沙林场,开始造林治沙。

1984年,63岁的郭朝明生病,进不了沙漠,要郭万刚顶替治沙。当时,31岁的郭万刚正在土门供销社上班,是个让人羡慕的国家职工。

“从内心讲,我不愿意到荒无人烟的沙漠里去治沙。”郭万刚说,但看到父亲渴求的目光,出于对家乡的热爱,他毅然决然放弃县供销社的“金饭碗”,追随父亲的脚步挺进八步沙,走上了漫漫治沙路。

刚开始,没有资金,也没有经验,就用“一锨沙、一棵树”的土办法造林。可没想到,几场大风刮过,近一半的树苗子就被沙子埋掉了。收拾着风干的死树苗,郭万刚心里不是个滋味。但望着发芽的活树苗,他并没有灰心:“只要有活的苗,就说明这个沙能治!”经过反复摸索,终于总结出了“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治沙方法。

春秋时节,是压沙栽树的黄金期。为了赶进度,郭万刚索性卷起铺盖住进沙窝里。没有房子,就在沙地上挖个壕沟,用柴草搭上个地窝铺住;没有炉子,就用三块石头支口锅,开水泡馍当饭吃。大风一起,沙子刮到锅碗里,吃到嘴里把牙咯得吱吱响。

青天不负有心人,小树苗好像也被治沙人感动了,互相依偎着、坚持着,慢慢成活了。望着一棵棵亲手栽种的花棒、梭梭长出了芽,郭万刚高兴地笑了,吃的苦总算有了回报!

为治沙豁出去的“拼命三郎”

在林场职工眼中,郭万刚是为了治沙能豁出去的“拼命三郎”。因而,大伙也死心塌地地跟着他造林治沙,守护家园。

2000年冬,郭万刚被大伙推举为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场长。上任伊始,他就动员组织150多人的治沙队伍,挺进腾格里沙漠南缘腹地,对八步沙最后2万亩沙漠进行治理。经过3个春秋的连续苦干,终于完成了2万亩的治沙任务,共栽植柠条、沙枣、花棒、梭梭、白榆等各类灌木360万株。

2003年,郭万刚带领他的治沙团队,又承包治理离八步沙25公里外、占地11.4万亩的黑岗沙、大槽沙、漠迷沙一带的沙荒地。该地段每年5级至10级以上大风要刮100多天,肆虐的风沙直接侵害着黄花滩4万移民的生产生活。

“沙漠不退人不退,草木不活人不走”。为了全面彻底治理沙漠,2003年国庆节后,郭万刚卷起铺盖,走进了黑岗沙,住进了土坯小屋,成天领着200人的治沙队伍,对茫茫沙漠展开决战。选苗、挖坑、种植……经过几年的奋力拼搏,黑岗沙等地的沙患得到有效治理。

压沙造林40年来,特别是在郭万刚担任场长以来,八步沙林场管护面积扩大至20万亩,累计治沙造林14万亩,封沙育草19.6万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4000多万株,埋压草方格沙障4万多亩,修建通向沙漠腹地的压沙造林道路34公里。林场自筹资金420万元,完成省道308线通道绿化10公里、金色大道绿化32公里,黄花滩绿洲移民基地农田林网造林折合面积5000亩,栽植各类苗木100万株,成活率达到90%以上。

八步沙林场管护区内林草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不足3%提高到现在的70%以上,形成了一条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8公里的防风固沙绿色长廊,使周边10万亩农田得到保护,确保了干(塘)武(威)铁路及省道308线和西气东输、西油东送等国家能源建设大动脉的畅通,为治理当地生态环境作出了杰出贡献。

改进治沙方法将劣势变优势

“治沙苗木就像郭场长的孩子,他看的比命都重要”林场第一个大学生陈树君说。每次跟着他去沙漠,郭场长一棵一棵察看树苗发芽和生根的情况,看到还未发芽的小苗时,他就跪下来,用手轻轻地刨开上面的沙土,看看小苗是不是生了根。然后,又小心翼翼地把沙土慢慢盖上去,用手一点点摁瓷实。

一个奋战在治沙一线30多年的老人,就像呵护孩子一样呵护绿色,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他的工作虽然平凡,却是书写生态文明的不凡工匠,怀揣矢志不渝守卫家园的执着情怀。

在多年的治沙实践中,郭万刚对“一把草、一棵树、压住沙子防风掏”的传统治沙方法进行了改进和补充,他采用“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结构,在固定的沙丘周围构筑立体固沙体系,在林场建设经济林,在活动沙丘上种植饲草灌木,在风沙前沿栽植防风固沙林,在农田地带营造大网格农田防护林,辖区草木成活率达到90%以上,将侵袭土地的沙丘变成了土地的绿色屏障。

治沙造林管护是关键,防盗伐、防偷牧、防火情成了他们每天必做的功课。为了责任到人,林场和护林站职工层层签订责任书,将管护区划分到每个护林站,实行造林管护网格化管理,坚决不允许发生任何管护林草区安全事故。郭万刚和林场职工一样,早上披星出发巡护,夜里戴月走进家门,每日步行30多公里,苦处常人难以体会。

如今,在郭万刚的带领下,昔日黄沙漫天、环境恶劣的沙地贫困林场发展成为一个物种丰富、环境优美、生机盎然的林业观光景区,在沙漠之海铸起一道绿色的屏障。

流年笑掷未来可期

经过几年的努力,林场的固定资产由原来的200多万元增加到现在的2000多万元,职工年收入由原来的年均不足3000元增加到现在的5万多元,彻底改变了贫苦落后的面貌,实现了沙漠变绿、治沙人致富的理想。同时,使林场周边10多万亩农田得到了有效保护,亩均增产10%以上,人均增收500元以上。

据林业专家评估,八步沙林场建成的防风固沙林带,目前活立木蓄积量在2万立方米以上,林中每年产鲜草500多万公斤,产薪柴200多万公斤,其经济价值在千万元以上。其更大的生态价值是,确保了境内10万亩良田每年增收200万元,创造了绿进沙退的治沙奇迹。

自2015年起,郭万刚组织承包了干武铁路复线两侧生态恢复、黄花滩移民开发区农田林网建设、营(盘水)双(塔)高速公路通道绿化、腾格里大沙漠古浪区域治沙造林等6项生态治理工程。特别是承担的腾格里大沙漠古浪区域15.7万亩的治沙工程,3年已完成工程治沙(草方格)2.1万多亩,治沙造林1.6万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400多万株,埋压稻草1万多吨,为构建西北治沙屏障奠定了良好基础。

郭万刚的治沙造林壮举得到了党和政府的肯定。他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护林员”“甘肃省农村优秀人才”、武威市首届“绿化奖章获得者”、古浪县首届“道德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受到各级各类表彰奖励10多次。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八步沙林场防沙治沙和生态建设时亲切接见了郭万刚等治沙造林先进群体代表,高度评价“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当代愚公、时代楷模。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