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点专题> 美丽中国相册> 务林人

几代人59年艰苦奋斗、甘于奉献,从一棵松到百万亩林海,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
——创造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2021-06-11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打印本页

分享到:

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自1962年建场以来,几代塞罕坝人发扬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他们用青春、汗水和智慧,将荒山沙地变成了绿水青山,再将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称赞林场的建设者们,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使命担当,以艰苦奋斗构筑京津绿色生态屏障

1962年,为改善自然环境、修复生态,国家决定在河北北部建设大型国有机械林场。林场第一任党委班子带领来自全国18个省(区、市)的369名干部职工,啃窝头、喝雪水、住窝棚、睡马架,开启了塞罕坝艰苦创业征程。

然而,因开头两年造林失败,林场刮起了“下马风”。关键时刻,首任党委班子成员毅然放弃城市优越的生活,举家搬到条件异常艰苦的坝上,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他们顶风冒雪、忍饥受冻,对造林机械进行了3项技术改革,几经探索培育出了适合坝上地区生长的造林苗木,随即又展开了机械造林技术大练兵。1964年,马蹄坑机械造林大会战一举成功,开创了国内机械栽植针叶树的先河。

在高寒荒原上种树谈何容易。1977年,雨凇灾害,折损树木57万亩;1980年又遇特大干旱,旱死树木12万亩。面对自然灾害,林场党委坚信:人倒了可以站起来,树倒了可以扶起来,只要信念不倒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到1982年,塞罕坝的绿色版图迅速扩张,完成造林任务96万亩,实现了从茫茫荒原到绿水青山的跨越。

59年来,几代塞罕坝人时刻谨记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政治使命,发扬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的奉献精神,克服高寒、干旱、大风等恶劣环境,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攻克了高寒地区育苗造林等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在茫茫荒原上营造起了百万亩林海。

事实证明,塞罕坝已经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

与建场初期相比,林场有林地面积由24万亩增加到115万亩,林木蓄积量由33万立方米增加到103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11.4%提高到82%,单位面积的林木蓄积量是全国人工林平均水平的2.76倍。每年可涵养水源、净化水质2.74亿立方米,固碳81.41万吨,释放氧气57.06万吨。

近10年,与建场初期10年相比,年均无霜期增加16天,年均降水量增加60毫米,大风日数减少30天。据中国林科院核算评估,塞罕坝机械林场的资源总价值为206亿元,每年产出物质产品和生态服务总价值为145.8亿元,成为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为河北增资源、为当地拓财源的“绿水青山”。

塞罕坝是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奇迹,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塞罕坝机械林场已成为林草生态建设的一面旗帜,获得了地球卫士奖、最美奋斗者集体、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文明单位、时代楷模、全国国有林场建设标兵等诸多荣誉,受到了国家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

——责任担当,以实干精神守好生态建设绿色本底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这是新时代的号召。

为更加有效地筑牢这道不可或缺的绿色生态屏障,林场不断探索生态建设与保护的新思维、新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宜林地全部完成造林绿化的基础上,林场大胆创新、实践,对以前从未涉足的石质阳坡实施了荒山“清零”行动,启动了林场内部的攻坚造林工程,向荒山要“绿”。针对地块偏远无路苗木运输难、石砾多整地难、坡陡栽植施工难、少土保墒难、贫瘠成活难的实际,打破和转变以往的造林思路,探索出苗木选择与运输、整地客土、栽植技术、幼苗保墒、防寒越冬等一整套造林技术,全力提高造林成效。3年来,林场累计完成攻坚造林8万余亩,平均造林保存率95%以上。

塞罕坝机械林场有人工纯林80多万亩,从自然保护、经营利用和观赏游憩三大功能一体化经营出发,采取机械疏伐、低保留抚育间伐、定向目标伐、块状皆伐、引阔入针等作业方式,营造樟子松、云杉块状混交林和培育复层异龄混交林,在调整资源结构,低密度培育大径材,实现林苗一体化经营的同时,促进林下灌、草生长和诱导异种进入,全面发挥人工林的经济和生态双重效能,提升森林质量。同时,全面启动了森林抚育盲区“清零”和资源培育优质高效工程,开展保护区试验区人工林生态抚育试验,开创了全国自然保护区抚育经营先例,为高寒干旱地区造林营林创造了可复制、可借鉴的成功样板。

资源保护是林场工作的重中之重。林场坚持人防、技防、物防结合,与周边区域开展联防联护,加强火灾高风险区综合治理,建成了火灾预警监测系统、生态安全隔离网、防火隔离带阻隔网三大防护体系。全场安装雷击火监测系统1套、红外探火雷达6个、视频监控探头43个,监测覆盖率95%以上;架设生态安全隔离网60余公里,有效地将生态林与观光林分隔;开设防火隔离带960公里,平均每亩林地8.4延长米,与原有的980公里道路、湿地、河流、湖泊相结合,将全场划分为110个1万亩左右的可控小区,实施资源管护网格化管理。

8架无人机组成的视频侦查系统,一支30人水力灭火分队,9座望火楼24小时进行防火瞭望,形成了地面巡护、人工瞭望和视频雷达监控组成的全天候、全方位、立体火情监控体系,对区域内的所有火警做到了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报警、第一时间处置,确保了森林资源绝对安全。

林场自筹上亿元资金,启动了以塞罕城为核心的精神文明建设综合治理工程,修建近千公里林路,实施了林场职工“安居工程”和标准化营林区改造工程,妥善解决职工住房问题,改善了一线职工生产生活条件。

——社会担当,以绿色发展铺就脱贫致富康庄大道

一直以来,塞罕坝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在坚持实施全面保护的基础上,依托百万亩优质森林资源合理开发森林生态旅游、绿化苗木、林业碳汇等绿色产业。建场以来,林场以累计18亿元的投入,实现资产总价值达到206亿元,年经济收入由不足10万元增加到1.6亿元,林场自身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贫到富的同时,职工的收入也明显增加,年均收入达10万元。在林场的辐射带动下,周边4万多百姓受益,帮助2.2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真正将“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2月25日,在人民大会堂,塞罕坝机械林场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塞罕坝人清醒地知道,还有更大的使命、更重的担子压在肩上,将牢记初心使命,以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实践证明,只有不忘初心,改革发展,才能创造性地破解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难题;只有牢记使命,担当实干,才能不断凝聚起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艰苦创业没有休止符,塞罕坝改革发展永远在路上。

新一代林场建设者们憋足一股劲,以优秀前辈的事迹为榜样,大力发扬塞罕坝精神,誓让塞罕坝山川更绿、森林更健康,让塞罕坝林海发挥出更大的生态作用。他们用双脚丈量了每一片林子,编制了《塞罕坝机械林场总体规划(2017-2030)》《塞罕坝机械林场及周边地区可持续发展规划(2018-2035)》《塞罕坝机械林场“二次创业”方案》《塞罕坝机械林场生态旅游发展专项规划(2018-2030)》《河北省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9-2028)》《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经营方案(2021-2030)》等10余个发展规划和方案,同时全面提升路、电、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深入推动“二次创业”,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力争到2030年,林场有林地面积达到120万亩,林木蓄积量达到14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86%,实现生态功能显著提升,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管理机制全面创新,绿色产业健康发展,生态成果区域共享,把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全国领先、国际先进的现代化国有林场。

塞罕坝将发挥好生态文明建设范例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周边区域生态修复、产业发展,构建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生态系统,全面提升周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美丽河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为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新的力量。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