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桃树的故乡。桃为五果之首,是民间祝寿的首选礼品。古代尊称桃木为仙木,为“五木之精”,认为桃木可镇宅避邪,带来平安吉祥。
推荐词
早春季节,带上家人到郊外踏青,常能见到一片片灿若朝霞的桃林,万紫千红的桃花,令人赏心悦目。桃果外形美观,肉质柔软,汁多味甜,深受消费者青睐。桃既可食用,又可观赏。老乡们栽培桃树,打造桃果产业,又利用桃园招揽游客,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开辟致富门路。
树木档案
桃树,蔷薇科桃属植物,别名桃子、桃仔。我国是桃树的故乡,有3000多年栽培史。全世界桃树品种300多种,我国40多种。人工栽培遍及全国各省,野生桃树见于华北、华中和西南地区。桃树分食用桃和观赏桃两种。食用桃有北方桃、南方桃、黄肉桃、蟠桃、油桃5个品种。观赏桃在早春开放,娇艳动人,是优美的观赏树种,用于园林绿化。桃木能制作桃木工艺品,晒干桃果、桃根可作药用。
中国是桃树的故乡。公元前10世纪左右,《诗经·魏风》中就有“园有桃,其实之肴”的句子。《魏风》所指系今日黄河以北以及山西广大地区,园中种桃,自然是人工栽培的,植桃为园,则表明已有一定的种植规模。其他古籍如《管子》《尚书》《韩非子》《山海经》《吕氏春秋》等都有关于桃树的记载,表明在远古时期,黄河流域广大地区都已遍植桃树。
色泽深红诱人、口感清脆甘甜的桃子,你想来一口吗?
桃之果:福寿的象征
桃、李、杏、梨、枣,合称五果,桃为五果之首。桃果营养丰富,能健身壮体、益寿延年,是民间祝寿的首选礼品。
《神农本草》记载,玉桃服之长生不死。《神异经》记载,“东方树名曰桃,其子径三尺二寸,和核羹食之,令人益寿。”民间流传“桃养人”“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的说法。
桃亦称福桃、寿桃、仙桃。晚辈或朋友为老人祝寿,多敬献寿桃,或赠送“寿主捧桃” 图画,图画上的寿星手捧寿桃。
相传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孙膑外出拜师学艺,一去12年,那年五月初五,孙膑猛然想到母亲生日,便向师父告假回乡,师父府第有一桃树,桃果硕大,师父摘下一桃送于孙膑。孙膑母亲吃了桃果,容颜变年轻了。大家便效仿孙膑,在父母生日时,献上桃来。
因季节限制,民间用面食寿桃代替,面食寿桃有实心和空心填馅两种,寿桃有大有小,老人生日那天,献上寿桃,祝老者健康长寿。
桃之木:镇邪的神物
古代尊称桃木为仙木,为“五木之精”,认为桃木可驱邪制鬼。西汉著《典术》记载:“桃木者五木之精也,今之作桃符着门上,压邪气,此仙木也。”战国时期,民间在岁时用桃木制偶人立于门侧,或用桃枝系成扫帚,用于避邪,叫作“桃符”。
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桃符,即用桃木制成的门符,明代以后改贴春联,门神以年画形式出现,沿袭至今。
桃木质密细腻,木质清香,色泽暗红,历来为避邪镇宅之神物。庄子说“插桃枝于户,连灰其下,童子不畏,而鬼畏之。”民间为求平安吉祥,以桃枝置于户中,或刻桃核带在腕上,以求平安。凡盖新房,多用桃枝钉在房屋四个角,以保家安宅。
桃木剑镇宅避邪在民间广为流传。迎亲嫁娶要用桃木剑,意为婚姻美满,平安吉祥。桃木剑深得道家方士喜爱,常佩于身,或高悬于室,以示高雅风范和高深道行。《封神榜》中姜子牙手持神力无比的桃木剑,指挥大军,灭商兴周。现在,我国南方和马来西亚等地,民间用桃木剑悬置家中镇邪保宅的习俗,仍很流行。
桃花盛开好运来
桃之花:美好的化身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在《诗经》时代,人们开始欣赏桃之美。桃花作为美或美好事物的化身,历代文人墨客对其歌咏连篇累牍,从不惜笔墨。
桃花开放在仲春时节,桃花一开,众花也随之开放,顿时,大地千红竞艳,春光明媚。但较之其他花,依然以桃之花最为浓重、热烈、奔放,故许多诗人断言“占断春光是此花”“无桃不成春”“惟桃举蕾急迎春”。桃红柳绿,桃花之红成为春天的基本色调和历代咏春的主旋律。
桃花之红艳常用于比喻女性面容姣好。春秋时期息国的息夫人,因容颜美丽,被称为桃花夫人。唐代诗人崔护京都郊游,邂逅一女子,次年再访时,不见女子,桃花却依然红艳,诗人感慨万千,写下千古绝唱:“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桃花》被演绎成不同戏曲和影视版本,久演不衰。清初孔尚任的《桃花扇》,把血染的桃花与李香君和侯方域的爱情故事相勾连,悲愤哀婉,令人动容。
桃花之红艳,深刻影响民间尚红习俗。在民间婚庆喜事活动中,尤喜采用红色。中国革命战争中,以红为美,以红为荣,留下深深的历史印记。今天的中国红,更以鲜明个性惊艳世界。
桃树生长旺盛,结果早且多,亦象征人丁兴旺,家庭和睦,“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预示姑娘出嫁会像桃那样,给家庭带来幸福美满。
桃还比喻人才、人品,如“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桃李满天下”“桃李盈门”等成语,一直沿用至今。
江苏无锡阳山镇水蜜桃园
桃之园:美丽的家园
桃树是人类最早栽培的经济林木,《诗经》中多处记载“园中有桃”,当时人工栽培桃树、经营桃园己有一定规模。
陶渊明写下《桃花源记》,真实再现农村生活场景、一个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忽逢桃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叶缤纷……上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仅仅表达农家最基本的生存诉求,但当时社会黑暗,桃花源只能是一个空想,一个乌托邦。
然而,陶渊明的桃花源究竟是小康人家样式,还是大同社会的终极理想,令无数志士仁人不断追索。杜甫说,“多垒满山谷,桃源何处求?”张旭说,“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李白说,“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吴融说“桃花洞里举家去,此别相思复几春。”桃花源情结,久久不散。人们多么渴望有一个清明社会,一个宁静真诚的生活。
世上究竟有无桃花源?有人说在庐山的某条山谷,有人说是田畴的卢龙寨,有人说在安徽的黟县,有人说在湖南桃源,但这已经不重要了。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生态文明思想的践行,中国农村面貌正在悄然变好、变美、变新。“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全国何止一个桃花源,而是上百上千。还有竹乡,茶乡,果乡,花乡……甚至像湖南十八洞这样的穷乡僻里,在脱贫之后,已是山明水秀,旧貌换新颜。城里人利用假日来到郊区农村,也能接上绿道,沐到绿荫,闻到花香,可以吃农家饭,聊农家事。乡村俨然成为世外桃源、城里人休闲的好去处。
一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之所以风靡全国,因为它唱出对家乡的思念,也唱出对美好家园的无尽喜悦。大江南北,处处桃林环绕。桃花源不在世外,不再是虚幻,而是我们身边活生生的生活。桃花源又是梦和愿景,随着时代进步,人们不断有新的追求,从而催生内在动力,推动历史车轮继续向前。(苏祖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