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点专题> 湿地保护> 湿地中国

广州:守护湿地让城市更宜居

2022-12-19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打印本页

分享到:

“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广州河流水系发达,孕育了多样的湿地类型。近年来,广州持续推进红树林、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生态修复,修复面积3800公顷。目前,全市已建成湿地公园25个(其中国家湿地公园2个),设立湿地保护小区32个,形成了以湿地公园为主体,湿地保护小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

近期资源本底调查显示,广州市湿地总面积7万余公顷,湿地范围内维管束植物由2012年的294种增加至835种、动物由334种增加至1208种,其中鸟类由76种增加至187种。

只征不转全面保护海珠湿地

寸土寸金的市中心,有一片偌大的湿地,这就是海珠湿地。海珠湿地总面积1100公顷,是广州市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也是广州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生态绿核、城央湿地。

曾经,这里是万亩果园。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万亩果园慢慢被城市包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2012年初,广东省委、省政府和广州市委、市政府争取到国家“只征不转”征地政策,在不改变原农用地性质、不占用城建用地指标的前提下,加强城市生态绿地保护。

“不少湿地公园都是以租地或共有产权的方式保护。”在广州市海珠区湿地保护管理办公室高级工程师范存祥看来,“只征不转”能更好地发挥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让海珠湿地得到全面保护。

海珠湿地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通过实施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的保护修复手段,保留了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恢复了岭南垛基果林湿地、基塘湿地和城市小微湿地群。

高畦深沟系统进一步丰富了海珠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最新调查显示,海珠湿地分布有维管束植物146科835种、动物272科1090种,鸟类从2012年的72种增加到目前的187种,近两年发现2个全球昆虫新物种及9个中国新记录种。

海珠湿地每年接待市民游客近千万人次,自然教育活动参与者达160万人次,成为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湿地周边还吸引了阿里巴巴、腾讯、小米科技、唯品会等26家世界500强企业汇聚,带动周边产业转型升级。

退垦还湿守护珠三角候鸟天堂

南沙湿地位于广州最南端,珠江四大口门交汇处,总面积约700公顷。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处于咸淡水混合状态,适应咸淡水环境的红树和能有效净化海水的芦苇为多种动物提供了栖息地,每年吸引数以十万计的候鸟来此越冬。

曾经,人们在这里筑堤修堰、围垦造田,养殖虾蟹、种植莲藕。后来,围垦造田让位于环境保育,南沙湿地由此诞生,逐渐成为候鸟天堂。

2019年以来,南沙湿地通过实施海岸线生态修复、红树林营造与修复等项目,为候鸟营造了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

湿地还专门为滨海类候鸟开辟了多片觅食浅滩,其中最大的面积过千亩。在浅滩区设置水位控制设备,保持该区域水位控制在5—15厘米,适宜水鸟站立。每年6—9月,对浅滩进行封闭盐沼生态系统维育,并分别在初春、夏季进行鱼虾蚬苗等水产增殖放养,以保障候鸟归来有足够的食源。

目前,南沙湿地监测发现的鸟类达185种,包括白尾海雕、黑脸琵鹭、东方白鹳、黑鹳4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白琵鹭、燕隼等1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拆矿建绿打造家门口的绿色空间

广东花都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花都区城区南部,总面积240.6公顷,是由湖、河、涌、塘与森林、农田镶嵌交错构成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

2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鲜有人涉足的荒芜滩涂,也是花都支柱产业水泥生产的集散地。随着水泥生产规模的扩大,粉尘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2000年,花都撤市建区,区委区政府顺应民意,关闭城区青石海周边水泥厂4家,关停采石场59家,停产整顿污染企业34家。

为了营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2012年初,花都区对新街河流域进行综合整治,利用1座山(青石岭)、2段河(新街河、田美河)以及6片废弃采石坑、水泥厂、石灰窑旧址的天然地形地貌,建成了花都湖湿地公园。昔日巨大的水泥厂采石坑被改造为湖,原来的沼泽地被改造为湿地园区。与此同时,区政府清理河涌淤泥,埋设截污管,实施雨污分流、疏通河流、连通水系;修建生态河堤,种植大量水生植物,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2016年12月,花都湖公园成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单位,2021年12月通过验收,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

如今的花都湖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日趋完善,已成为百姓家门口的绿色空间,每年接待市民游客近千万人次。(张永建 王玮)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