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出生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苏米图苏木马什亥嘎查的斯庆巴特尔,原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蒙古族汉子,可是当他在4300多亩的荒漠里扎根,开启自己的致富生活后,被当地人称为“荒沙的劲敌,绿洲的开辟者”。
2001年,斯庆巴特尔在马什亥嘎查西南边界承包了4340亩的荒沙,其中半流动沙丘占三分之二,当时能看得见的绿色只有16株旱柳,虽然少得可怜,但依然顽强地生长着,向人们昭示着绿色的希望。
从2001年起,斯庆巴特尔把所有的积蓄和精力全部投入到这片荒沙上。他根据荒漠的立地条件,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以种植沙柳、旱柳为主,以种植杨柴、花棒为补充,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走科学治沙的道路。针对沙丘移动较快和易旱的实际情况,他采取高杆造林的办法,把沙柳切成1.2米长,深埋种植,并用沙蒿等设立沙障,防止风吹,提高抗旱能力。
斯庆巴特尔与鄂尔多斯林草局免费发放的农机合影 张燕摄
这一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1年至2002年种植的500亩沙柳成活率达到60%,看着一排排扎根生长起的沙柳,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为进一步加快荒沙治理步伐,从2002年起到2007年,他先后投入资金4.4万元,人工造林1600亩,灌木植物主要以杨柴、花棒为主,成活率达到90%;种植的乔木有旱柳、杨树等,现成活成材5000株。旗林业局领导见到他的治沙成果后,对斯庆巴特尔治沙造林提供支持,于2005年进行飞播2000亩,主要种植沙蒿、杨柴等,成活率达到60%。
2006年斯庆巴特尔被评为“鄂托克旗造林大户”,2007年、2011年被评为“鄂尔多斯市防沙治沙标兵”,2015年获得“苏米图苏木造林大户”等一系列荣誉称号。经过10余年的不懈努力,他终于在浩瀚的荒沙里成功扎根,开启了他的致富之路。如今,他的可利用草牧场面积达到3400亩,养殖100多只绵羊,并在所建设的草场上进行划区轮牧。同时他还开发了水浇地10亩,种植饲料玉米、优质牧草等,实现了饲草自供。
过上富裕生活是每个牧民梦寐以求的,斯庆巴特尔也怀着同样的希望。每年他除了从羊身上得到一定的收入外,还出售沙柳和柳树网杆等,再加上他为其他农牧户打工,家庭年收入达到了5万元,全家5口人的生活过得一年比一年好。
10余年的造林生涯,也使他积累了丰富的造林经验,在他的感染和带动下,更多的人加入到植树造林治理荒沙的行列中来。2011年春节,长期在外打工的兄弟姐妹回到家中过年,难得一次团圆机会,斯庆巴特尔将他造林治沙的设想讲给了他们,并带他们查看造林地块,看到几千亩存活下来的植被,大家无不感到惊讶。他们真没有想到留守在家的亲人们能做出这么了不起的事,打消了他们对斯庆巴特尔提出造林治沙设想的顾虑。得到家人的认同和支持,全家开始一起商讨并决定来年的造林计划。
斯庆巴特尔是牧区生态治理的杰出代表,同时为防沙治沙树立了典范。用斯庆巴特尔自己的话说:“我还有1000多亩的荒沙未治理,计划用3年的时间治理完。如果我们每个农牧民都能努力治沙,我们的草牧场会发生很大变化,我们的生活也会一天比一天好”。
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全面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鄂托克旗也全面掀起林改热潮。斯庆巴特尔学习研究林改的各项政策,仔细研究林改的各项扶持政策,在他看来林改将会给林农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和利益。2009年斯庆巴特尔一户纳入国家公益补偿4000余亩,年补偿金额达5万元。2012年他签订《集体林地承包合同》,手中拿到《林权证》时,脸上露出说不出的喜悦。国家的惠民政策和林改使他更加充满治沙造林的信心,现在的他再也不用担心为实现自己造林梦想却缺乏资金了。
下一步,他将进一步扩大造林规模,向剩余1000多亩荒沙进行挑战的同时,巩固现有造林成果,提升造林质量。2016年,他被评为全国绿化劳动模范,愿斯庆巴特尔在造林治沙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记者敖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