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巢湖,青山环绕,湖水清澈。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巢湖是安徽人民的宝贝,是合肥最美丽动人的地方。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态湿地保护好,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安徽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实施巢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加快建设环巢湖十大湿地。
如今,巢湖全湖平均水质为Ⅳ类,国控断面考核全面达标,鸟类升至300多种,总面积100平方公里的环湖十大湿地已建成8个。今年6月,巢湖作为唯一系统治理湖泊,入选国家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十大工程”。
强化规划引领 明确目标任务
秋阳下的巢湖波光粼粼,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长势茂盛,站在岸边,“三面青山一面湖”的美景尽收眼底。“以前这里杂草丛生、垃圾成堆,没事都不想往这边来,更别提看风景了。”合肥市民朱士和说。
改变,源自环巢湖十大湿地建设。2015年,安徽省政府专题会议提出打造环巢湖城市湿地公园群,要求合肥市全力推进巢湖综合治理,把强化湿地保护修复作为巢湖内源治理的一项重要举措。
为此,合肥市编制实施了《巢湖综合治理绿色发展总体规划》《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总体规划》和《环巢湖湿地公园群总体规划》;市人大常委会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环巢湖十大湿地保护的决定》;制定印发了《环巢湖十大湿地建设计划任务清单》,明确每处湿地的保护修复目标、任务、计划、措施。
2018年,环巢湖十大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启动,项目以十五里河、南淝河、兆河等入湖河流、滩涂湿地为重点,开展湿地植被恢复工作。环巢湖建设肥东十八联圩和玉带河、巢湖半岛和槐林及柘皋河、庐江马尾河和栖凤洲、肥西三河、包河巢湖湖滨和派河口等10处湿地,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
“围绕建设环巢湖十大湿地这一目标任务,合肥市构建了顶层设计清晰、实施层面有效的规划路径。”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局长张世军介绍,目前工程已恢复修复湿地6.2万亩,种植乔灌木307.2万株、水生植被453.8万平方米。
坚持项目支撑 加大资金投入
在2020年巢湖流域严重洪涝灾害中,环巢湖十大湿地累计蓄洪2.69亿立方米;2020年巢湖水质创1979年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巢湖湿地记录的植物数量由2013年的211种升至275种……可喜成绩的背后,是持续的资金投入和有力的项目支撑。
中央财政2021年对地方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给予支持,安徽省申报的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被纳入中央财政专项重点支持的10个项目范围,获得2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
安徽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工程项目总投资151.14亿元,实施修山育林、节水养田、治河清源、修复湿地、智慧监管等八类37项工程措施。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主要用于矿山生态修复、水环境综合治理等中央与地方共同事权范围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将巢湖流域建设成湖泊型流域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的样板,打造成为长江中下游的重要生态屏障。
近年来,安徽省加大对湿地项目建设用地、资金等方面的保障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湿地生态补偿制度,实施一批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和乡村小微湿地治理项目,高水平建设环巢湖湿地。
自2021年起,合肥市级财政预算每年安排8500万元,对土地流转、湿地管养进行生态补偿。目前,市、县两级财政已投资58亿元建设环巢湖十大湿地。
发挥湿地功能 突出科技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市肥东县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巢湖大堤罗家疃段考察时强调,要坚持生态湿地蓄洪区的定位和规划,防止被侵占蚕食,保护好生态湿地的行蓄洪功能和生态保护功能。
“在环巢湖十大湿地建设过程中,我们围绕如何更好发挥湿地的蓄洪功能和生态保护功能进行重点研究。”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副局长陈勇说,合肥市加快推进十八联圩生态湿地建设,充分发挥湿地净化水质、行洪蓄洪、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组建了巢湖研究院,成立了巢湖治理专家咨询委员会,积极与科研机构合作,借鉴和运用国内外湖泊治理的先进技术,拓宽科学治湖思路。
为实现湿地建设和保护动态监测评估,安徽省加快推进“数字巢湖”建设,以地理空间信息、流域水情雨情、点源面源污染监控系统等为基础,进一步完善监测体系。建设信息共享数据库,构建巢湖流域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对巢湖流域水环境的精准管理和有效实时监控。目前已完成巢湖湖盆地形图和4条重污染河流河道测绘、历史地形图成果数字化整理,构建起天地空立体监测体系,初步建立“数字巢湖”数据资源共享机制。
八百里巢湖,碧水蓝天、白鹳云集、鱼跃人欢的美丽景象正在显露。秉承着“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这一嘱托,巢湖美景正在绘就。(记者 刘倩玮 通讯员 章崇志 陈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