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点专题> 党史学习教育> 林草先进典型

全国绿化劳动模范 | 痴迷红松的倔强汉子——记全国绿化劳动模范张仲彬

2023-02-08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打印本页

分享到:

张仲彬在苗圃地观察苗木生长状况

荒山野岭变林海,不尽绿浪滚滚来,吉林省梅河口市有这样一个人,创造了“矢志造林三十载,敢教荒山披绿装”的传奇事迹,这个人就是张仲彬。今年58岁的张仲彬是梅河口市正源林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从1987年至今,他带领吉林省梅河口市、柳河县、辉南县当地农民和一些国有林场、村集体共同营造矮化红松4万亩,栽植红松大苗120万株、其他林木6万亩,把座座荒山、道道荒坡染成了绿色。

说起张仲彬,当地人都知道他是矮化红松“达人”。有如此称呼是因为他经过20多年的探索培育,形成了一整套红松矮化高产松子技术。最让他引以为傲的是他精心培育的矮化红松果林。

“从小就对林地有着特殊的感情,19岁开始,我就将家中土地通过置换集中在一起,开始搞苗圃基地,开展育苗造林,把多余的苗木卖掉,自此收入开始有了起色。”说起与红松结缘,张仲彬打开了话匣子。

当时的张仲彬已经是梅河口家喻户晓的人物,自己创建苗圃基地,培育杨树、云杉等用于造林绿化,这也让他有了一些财富积累。出于对红松的热爱,1994年张仲彬开始探索红松果林苗木培育,为此他去过俄罗斯、黑龙江伊春和吉林省露水河、松江河等地,专门考察学习红松的结果情况,了解什么地方的红松结实多、籽粒好。20多年来,他冒着酷暑严寒,只要是有红松的地方他都跑过。最终,张仲彬决定选用长白山林区的红松种子开始培育红松苗木。在1991年至1994年之间,红松果林只有国有林业局和林场才有,无人照料的红松树都是边树结塔,受这个启发,他开始矮化培植红松,潜心研究20多年,现在已初步研究成功,并获得国家专利。

想起自己研究矮化红松的过程,张仲彬称这个人栽植是一条孤独的路。家里人都认为他的想法不切实际,没人支持他。“女儿跟着我去红松林基地,当看到种植条件艰苦时,孩子就哭了,他们可能对这一片树林的面积没有概念,只是心疼我的付出。”看似轻描淡写的回忆,张仲彬的泪水却夺眶而出。刚开始培育红松苗时,完全靠自己摸索,半夜就起床,观察苗木生长过程。由于常年在气温比较低的山上研究,他的身体也患上了很多疾病。

“记不清是哪年冬天,我们一行五六个人,在下山路上碰见熊瞎子,追着我们跑了好远,幸亏最后急中生智点燃了火把,不然真怕是回不来了。”张仲彬后怕地说道,进山寻松经常会遇到猛兽,可这却丝毫没有动摇他研究矮化红松的决心。

唯独10年前的一件事,让张仲彬受到了沉痛打击。“那是我们搞的一块600亩的实验林,由于附近村民烧荒,被蔓延的火苗付之一炬,那种心疼真是说不出的难受。就在那个时候,我真的想过要放弃……”说到这里,张仲彬长长地叹了口气。但是心怀着自己的绿色梦想,又被红松的那股拼搏向上的精神感染的张仲彬,最终决定继续走下去。所有的付出、艰辛、挫折,都没有击败这个痴迷于红松的倔强汉子,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研究红松的信心。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探索培育,张仲彬现已形成了一整套红松矮化高产松子技术,培育了上百万株红松矮化苗木。

作为中国松子仁加工集散中心,梅河口市松子加工原料和销售一直在外,始终没有自己的主动权,发展红松果林产业承载着“梅城”几代人的梦想。在政府推动下,社会资本参与造林的积极性高涨。张仲彬抓住机会与多个行政村、林场签订红松果林栽植合同,林场和村里提供土地,公司负责苗木栽植及后续管理,待红松结果后,各方将收益按比例分成,已有30个村和他签订栽植红松合同。目前,他们栽植的是15年龄的红松大苗,预计4年之后就能结果见效益。

红松果林不仅使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让荒山荒地披上了绿装,农民也实现了增收,提高了经济效益,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

梅河口新河镇东兴村和海龙镇向前村就是因为种植红松而受益的村子。这两个村子原来山上都是斑驳的小片荒地和采伐迹地,绿色少,风沙大,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差。通过这些年的科学营造矮化红松,不仅让山地披上了绿装,风沙少了,空气质量也变好了,当地的农民也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幸福感不断增强。

由于在植树造林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张仲彬获得了很多表彰:“全国绿化劳动模范”“吉林省第一个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先进个人”“吉林省第二个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先进个人”“光彩事业国土绿化贡献奖”“通化市造林状元”“梅河口市劳动模范”等。

为了绿色梦想,矮化红松“达人”张仲彬每天还是不知疲倦地往返于各片林地、苗圃之间,一点一滴地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圆梦路上步履铿锵。(王万峰 文/摄)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