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国际动物学会组织专家组一行7人,到广东省韶关市车八岭保护区开展野生动物监测示范保护区建设试点评估工作。
自2018年纳入首批中国生物圈保护区野生动物监测示范保护区建设试点单位以来,车八岭保护区联合中科院动物所、中科院网络中心、中科院空天创新院、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科研院所和科研团队,共同开展车八岭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综合监测体系建设,自主研发了“700M实时组网传输与智能识别技术”和“车八岭科研监测云服务平台”,系统构建了大中型动物及其栖息地全境监测与评估体系,逐步形成“天空地一体化”科研综合监测技术体系和综合信息服务体系。2018年建立全国自然保护区首个蜂类多样性全境监测网络;2019年建立全国自然保护区首个鸟类多样性全境监测网络;2020年建成全国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实时传输全境监测网络,共获软件著作权7项、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20余篇。在全国7个试点生物圈保护区中,采取创新举措,率先圆满完成示范保护区建设任务。
专家组实地考察车八岭生态教育径、自然博物馆和珍稀植物苗圃园,在审阅相关资料、听取试点项目汇报、进行质询和讨论后,一致认为:车八岭保护区开展了野生动物综合智能监测体系建设,系统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以野生动物为主体的生物多样性关键监测技术,并以车八岭为样板进行示范应用,为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野生动物监测示范保护区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车八岭保护区创新性地构建了保护区全域多元综合集成监测体系,高标准建设了一批科研监测样地,研发了大中型动物人工智能自动识别系统,构建了多源异构监测数据综合管理应用系统,完善了保护区生态本底资源长期监测的基线数据,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骨干,产出了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优秀成果,为中国自然保护地规范化和数字化科研监测和生态保护提供了科技示范。项目实施全面提升了车八岭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科研监测能力和技术服务水平,为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提升提供科学依据,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和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提供科技支撑。车八岭保护区及项目技术支撑单位按计划圆满完成既定任务,所有考核指标均满足野生动物监测示范保护区建设要求。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试点评估,建议授予“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野生动物智能监测示范保护区”匾牌。
专家组希望车八岭保护区在今后的建设管理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智能监测系统,拓展天空地一体化科研监测网络,并注重系统的延续性和可持续发展。要发挥现有平台和长期积累数据的优势,树立“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理念,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开展联合攻关,为保护区规范化和数字化科研监测、生态保护提供科技支撑和数据支持。要加强对外宣传与合作,多维度、多渠道展示车八岭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积极打造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展示与宣传的新窗口、新阵地和新名片。要充分利用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平台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网络优势,积极加强国际传播,努力吸引和推动与国际同行的交流。要建立相对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指标,建立数据模型,为管理决策、科普宣教、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和依据。要发挥生态保护与科研监测的品牌效应,建立起长效发展机制,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中,取得先机、发挥模范作用,为“智慧保护区”建设提供更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次专家组由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主席、中科院副院长、中科院院士张亚平,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许智宏,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秘书长、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王丁,国际动物学会主席、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张知彬,“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执行主任曹京华,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中心党委书记、研究员廖方宇,中科院动物所副所长(主持工作)、研究员詹祥江组成。(陈日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