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林草新闻> 动态

大熊猫野化放归的“摆渡人”

2024-01-22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打印本页

分享到:

看着“八喜”“琴心”“小核桃”等一只只大熊猫奔向大自然,唐华逐渐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定义。

奔赴群山 为爱坚守

2015年,大学毕业不久的唐华应聘成为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一名大熊猫饲养员。入职后,他来到了远离闹市、地处深山的核桃坪基地。这个基地是熊猫中心的起源地,也是4个基地中唯一不对外开放的基地,承担着开展大熊猫野化培训与放归、野外引种等重要职能。

“我特别喜欢这里的自然环境,这里有丰富的物种,我从中增长了很多见识。”唐华说。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近乎原始的山林生活,还是让唐华入职没多久就有了打退堂鼓的想法。因为交通不便,他几乎一个月甚至几个月才出一次山。在山里待久了,唐华进城还有些“社恐”。

工作这几年,唐华全程参与了多只大熊猫的野化培训工作,每次放归都要体验一遍那种不舍、担心、欣慰的复杂情绪。正是这种割舍不下的情感,让他下定常年坚守深山的决心,帮助大熊猫重返家园。

纵有风雪 勇往前行

野化放归是复壮和重建大熊猫野生种群的重要手段,对保护大熊猫具有重要意义。圈养大熊猫野化放归是熊猫中心首创的关键技术,主要分为野化培训、放归与监测等阶段。而在野化培训阶段,又分为两个不同培训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幼崽出生的第一年,在核桃坪基地半野化圈舍培训,由大熊猫妈妈哺育幼崽,教授幼崽基本的野外生存技能,如寻找水源及爬树躲避危险。第二阶段的培训则是将母兽及幼崽转移至真实野外环境——天台山。相较于第一阶段的模拟训练,第二阶段的培训则是实战演练。

当大熊猫转移到第二阶段后,唐华和同事们就要开始在天台山值守,两人一组,每组7天。每天的工作任务是围着野化培训圈监测大熊猫的情况,记录相关数据,确保大熊猫及幼崽的安全。

唐华和同事外出作业带的装备、干粮和大熊猫的食物,至少负重10公斤,还要在地势复杂的山林里穿梭大半天。他们欣赏了天台山的四季风光,也体会到了在大自然生存的危险残酷。但尽管如此,野化团队没有一个人放弃和退缩,成功地将一批批大熊猫送回了原始森林。

唐华说:“我们去野外的季节常碰到暴雪、泥石流、落石等情况,也常碰到野生动物。有一次我在竹林里遇到一头野牛。

当时我非常紧张,大脑飞速运转,思索如果野牛冲过来该怎么躲避。好在它当时背对着我,最后并没有发现我就离开了。”

类似的危险情况还有在野外碰到大雪天气。积雪经常能有半人深,野外经验丰富的唐华会用一根竹竿去试探一下积雪情况,看是否适合人通过,不能通过的话就得另寻他径。

攻坚克难 送它回家

“母兽带崽”培训方法是野化放归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性技术。2012—2015年,大熊猫“淘淘”“张想”“雪雪”和“华姣”被陆续放归,进一步为“母兽带崽”这一野化培训方法和放归后的监测研究积累了经验。

唐华深感幸运,他在参加工作时,大熊猫野化培训的方法和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但对于新手上路的他来说,在野化培训中也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在野化培训第一阶段,比较常见的难点是为大熊猫幼崽佩戴项圈,并通过称重来判断其身体状况。大熊猫幼崽因天性,常常待在树上不露面,只有等到晚上在妈妈身边吃奶时才能见到。在野化培训第二阶段,因野化培训的场地太大,寻找监测大熊猫幼崽的难度骤增。大熊猫幼崽在茂密的丛林中行走、玩耍时,佩戴的项圈也常常会掉落。这时唐华和同事们就要穿上“熊猫服”深入密林寻找幼崽,给它们重新佩戴项圈。

“有时受自然灾害影响,核桃坪圈舍内的部分围栏会受到损坏。在圈舍内培训的大熊猫幼崽可能因好奇心,促使它们穿过破损处前往培训圈外探索。”唐华说,“不过我们会及时发现情况,并通过母兽引诱等方法让它们回到培训圈内。”

在大熊猫野化培训的过程中,也会遇到有些大熊猫幼崽不适合野化培训的情况。野培团队会通过科学手段对大熊猫幼崽进行各项评估,从其身体状况、避险能力等方面去判断这只大熊猫幼崽是否适合放归到大自然中去。如果判断其回归自然有生存风险,就会终止培训,让其回到圈养环境。

唐华说:“虽然它们对我们的认知很少,但我们对它们的感情很深。在放归的那一刻,我们纵有万般不舍,但心里非常激动开心。它们终将要回到属于自己真正的家。”(王淳)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