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林草新闻> 林草科技> 科教新闻

中国林科院新研究成果打开物种栖息地恢复新思路

2024-01-15 来源:中国林科院

【字体:打印本页

分享到:

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在森林景观木本植物多样性热点及其与海南长臂猿栖息地的相关性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期刊。

论文题为“Identifying hotspots of woody plant diversity and their relevance with home ranges of the critically endangered gibbon(Nomascus hainanus)across forest landscapes within a tropical nature reserve”,依托海南长臂猿生境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内实地调查的公里网格样地数据,结合环境和人为干扰数据,分析该区域植物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和香农-威纳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驱动因素。采用阈值法研究热点的空间分布,并与自然保护区内旗舰物种海南长臂猿的生境范围进行了比较。

该研究揭示了气候和土壤是霸王岭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空间格局的主要驱动因素。除斧头岭和峨龙岭的周边地区外,两种多样性指数均表现出大致相似的模式。与物种丰富度热点相比,香农-威纳指数热点与海南长臂猿的栖息地具有更高的空间重叠度。在2019年新成立的海南长臂猿E群,其栖息地距离原斧头岭栖息地8公里,与已确定的热点地区不重合。海南长臂猿E群栖息地内的植物多样性热点相对有限,强调了优先保护的必要性。将热点地区与极度濒危物种的栖息地结合起来,可以为决策者在环境变化的背景下建立合理的保护网络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也为物种栖息地恢复提供参考。

海南霸王岭自然保护区位于亚洲热带雨林北缘,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核心特征,因此,识别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热点区域对于了解当前植物分布和保护旗舰物种至关重要。然而,只关注生物多样性热点并不能完全实现景观层面的物种保护。这强调了将热点区域与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相结合的重要性。

森环森保所博士生李欣冉为该论文第一作者,研究员臧润国为通讯作者。这项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李欣冉 姚杰)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