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造林、治理沙漠”,是新街治沙站几代治沙人的铮铮誓言。
伊金霍洛旗国有林场新街治沙站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南部,毛乌素沙地境内。地貌以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梁地、河滩冲积沙地和滩地复沙地为主。新街治沙站的前身是札萨克苗圃,始建于1954年,1960年札萨克苗圃扩建为札萨克治沙站,1972年札萨克治沙站迁于新街镇,并更名为新街治沙站。
新街治沙站为公益一类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下设8个作业区。2014年,伊金霍洛旗政府将新收储的5万亩林地交由新街治沙站管护,新街治沙站在成陵新增1个管护区。至此,新街治沙站下设8个作业区和1个管护区,地跨札萨克镇、红庆河镇、伊金霍洛镇,总经营管护面积28.96万亩,森林覆盖率为82.91%。新街治沙站建有红旗、台格庙、黄特老亥、新街苗围4个苗圃,总面积达1500亩。
新街治沙站60多年如一日,坚持治沙不辍,演绎了敢教沙漠变绿洲的传奇。
敢教沙漠变绿洲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街治沙站管辖范围森林覆盖率不足8.9%,植被覆盖率不到35%,出现了沙进人退的严峻局面。70年代初期,毛乌素沙地不断吞噬大片草原和农田。当时,新街治沙站总经营面积为25万亩,经营区横跨红庆河、新街、台格庙3个乡镇苏木,其中流动沙丘占60%。“植树造林、治理沙漠”成为新街治沙站最响亮的口号。
为改变“小风黄沙起,大风沙满天”的现状,1968年,时任新街治沙站站长的王玉珊下定决心要和风沙作殊死搏斗。他带领治沙站全体技术员走遍了各村、各社,踏遍了每个作业区的沟沟梁梁。他这样一走就是20年。在这20年里,缺少运输车辆,他们就用拖拉机拉上树苗,一车一车地送到村社和农户手中;农户缺乏技术指导,他们就发动治沙站技术人员一遍遍地做造林示范指导;治沙站缺吃少喝,他们就从自己家里带食物,迎着大风、就着汗水,吞咽着干硬的窝头;他们总结制定了“零打碎敲不行,要干就要大干,进行大面积的封沙育林,把现有的点连成片,把片连成洲”“治沙站啃大骨头做示范,科学技术加土办法,动员群众,走自主植树治沙的路子”的治沙方案。20年的时间,从黄陶勒盖作业区、新街作业区到阿鲁图作业区……硬是在漫漫黄沙中蹚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六八作业区,是新街治沙站建于1968年的一个作业区,位于当时的台格庙公社台格庙大队,是与新街治沙站挂钩的一个社队、少数民族聚集区,也是3个公社中沙化最严重的地方。由于肆意砍伐和过度放牧,全村50%的耕地严重风蚀沙化,其中20%土地完全沙漠化。几场大风过后,沙丘向前移动了20余米,有十几户社员先后被迫远走他乡,留下来的社员过着“连锅也揭不开”的穷日子。自全面开展植树治沙行动以来,新街治沙站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大队和全公社有了不一样的面貌,台格庙苏木(乡)植被覆盖率已提高到75%。
从1978年开始,在原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的指导下,开展毛乌素沙地飞播种树种草治沙实验,新街治沙站率先在台格庙作业区、门克庆作业区开展飞播种树种草治沙实验,飞播的植物品种有杨柴、籽蒿、白柠条、沙打旺、草苜蓿等,当年成苗56.4%、保存率为45.6%。1980年和1982年又在台格庙作业区飞播实验两次,共飞播2.4万亩。新街治沙站台格庙播区实验成效显著,为大面积开展毛乌素沙地飞播造林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1982年,中国林学会沙漠考察团等单位组织的“飞播鉴定会”在新街治沙站召开。专家们一致认定北方沙区飞播造林是可行的、成功的。5年之后,播区1987年植物保存率为63.2%,植被覆盖度由原来的5%-15%增加到35%。由于治沙成效显著,新街治沙站荣获“全区飞播种草种树科研成果二等奖”。
1978年,王玉珊代表新街治沙站出席了全国科技大会和全国科学治沙会议,新街治沙站获得“毛乌素沙区治沙造林技术科研奖”“科研成果奖”,原林业部授予新街治沙站“全国治沙造林先进集体”。王玉珊获得“全区林业系统先进工作者”“自治区劳动模范”称号。
在新街治沙站几代治沙人的心血和汗水浇灌下,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焕发出盎然生机,茫茫荒漠变成了一片绿洲。到1989年,全站造林面积达到20.7万亩,保存面积为14.4万余亩,18万亩流沙被控制住了,植被覆盖率从35%增加到60%,沙进人退的被动局面被彻底扭转。
一任接着一任干
1985年,时任台格苏木党委书记的雷杰虎奉命调任新街治沙站站长。此时,王玉珊站长已为治沙站的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雷杰虎知道,要想做好造林绿化工作,治沙站必须进行改革。于是,新街治沙站率先在林业体制改革中实行了作业承包到户责任制。
实行作业承包,彻底打破了过去吃大锅饭的局面,职工育苗积极性空前高涨,苗圃面积很快发展到350亩,年出圃量达到40万株,既为站里节约了开支,又提高了工人的收入。新街治沙站还在作业区基础设施建设上狠下功夫,先后投入10余万元,解决了作业区内照明和动力用电问题,同时投入26万元资金,打机井、修水道、增设苗圃地,持续改善作业区生产条件,加快造林育苗的步伐。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治沙站多方筹措资金,建设了新的办公场所和技术培训中心,为积极投身西部大开发与生态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治沙站人还主动出击,先后承包了包神铁路护路林、东煤矿区复垦绿化、旗区绿化和行道树种植等绿化工程,既提高了新街治沙站的知名度,又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良服务。
经过不懈努力,新街治沙站管护区防沙治沙初见成效。2000年以来,在旗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治沙站先后在阿鲁图、六八、堵嘎梁等作业区累计实施天然林保护与封山育林项目8.1万亩、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工程4.3万亩,在堵嘎梁作业区实施了万亩樟子松基地建设项目,栽植樟子松30多万株,植被覆盖率增长到68%。在台格庙作业区毛盖图林地开展中日合作造林,为全旗林业工作树立了标杆,获评“工作实绩突出单位”。
生态文明再扬帆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街治沙站紧跟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在党支部书记、站长白增亮带领下,逐年进行了植被恢复残次林改造项目1.34万亩、退化林分改造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项目3.6万亩、国家特殊及珍稀林木培育建设项目2000亩、中幼林抚育项目3.2万亩、人工撒播8000亩。2020年,根据国有林地二类资源统计数据,新街治沙站林业用地增加到28.96万亩,森林蓄积量达9.2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82.91%,昔日荒漠变成了绿洲。
新街治沙站阿鲁图作业区,是2017年9月召开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的参观点。该作业区位于毛乌素沙地腹地,总面积3.1万亩。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启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阿鲁图加大了沙化土地治理力度,在作业区外围建设以杨树为主的乔木防护林带,在作业区内洼地背风坡栽植杨树、柳树,迎风缓坡地扦插沙柳,结合播撒杨柴、花棒、柠条等方式,沙化土地治理成效显著,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新街治沙站自成立以来,不断开展造林绿化建设,种植适生乔灌木树种,形成了大面积的防风固沙林,对改善区域土地沙化状况、增加植被覆盖度、调节气候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新街治沙站内无人为火情、火灾,无重大森林病虫害发生,基本无乱砍滥伐、毁林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发生。
新街治沙站坚持加强职工岗位业务技术培训,职工思想理论和业务技能都得到了明显提升,为治沙站林业生态建设、林业科技推广应用、苗圃和沙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指导和专业服务。2020年10月,新街治沙站成为中国林场协会理事单位。
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为全面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要求,2018年,新街治沙站制定了2018-2027年森林经营方案。在苗圃经营、营林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发展现代林业产业上下功夫。投资1606万元经营苗圃,经营期将大力实施残次林改造、营造林等林业建设工程,优先使用治沙站职工培育的苗木,解决近年来苗木积压严重的问题,提高职工经济收入。
治沙站内水资源及水利设施缺乏,不能满足规划期营造林和残次林改造后森林抚育的灌溉需求。部分作业区缺乏管护房,不利于开展日常巡护管理工作。治沙站在经营期内,拟投资1326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机井27眼,并配套水泵等灌溉设施。
堵嘎梁标准化果树基地建设投资41.8万元,将作业区内灌木林地改造为标准化果树基地,按照“适地适树,突出特色”的要求,以精品水果为发展方向,通过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实现治沙站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治沙站森林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治沙站坚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选择苹果、梨、桃、李、杏等适宜本地区气候条件,且深受消费者喜爱的果树品种进行规模化种植。在果树下间作中药材,提高果园种植前期的经济收入,促进治沙站经济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阿鲁图沙漠生态观光园投资1064万元,建设特色种养殖沙漠生态观光园4153.7亩,让游客在体验沙漠美景的同时,享受农林业休闲生活。观光园将引进具有沙漠旅游经验的企业在园内开展沙漠拓展、沙漠冲浪、赛马等沙漠观光旅游项目,丰富观光内容,提高综合竞争力和经营收入。
毛乌素沙漠不会忘记,新街治沙站60年治沙不辍,几代治沙人用青春与智慧点亮了这片沙漠的绿色希望。(霍兴华 乌日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