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固走向“机遇之海”
www.ayx.com 政府网 //www.gztrp.net 2022-06-12来源: 新华社

西海固,没有海。

如今,挥别“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过去,曾经光秃秃的荒山,已开垦为“中国最美旱作梯田”,山桃山杏花海漫山、生机遍野;一度树影稀疏的六盘山,勃发起簇簇落叶松绿岛,高山林海、溪水潺潺;留下来的西海固人,在地方党委政府引领下,从植树造林到改土治水,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正在走向生态红利不断释放的“机遇之海”。

迁出百万人 换得千山绿

“西海固”是宁夏中南部9个县区的概称,西——西吉,海——海原,固——固原,构成其核心区域。“喊叫水”“旱天岭”“水断头”等“求水若渴”的地名,道出往昔缺水、地焦的恶劣生态环境。

在这里,每平方公里土地理论上最多承载22人,却一度要养活142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宁夏通过吊庄移民、生态移民、劳务移民等方式,将123万人搬出大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投入105亿元实施的35万生态移民工程,大大减轻了西海固的人口、资源矛盾,移民得以在近水、沿路、靠城的区域拔掉穷根。与此同时,迁出区800多万亩生态用地和未利用地也得到自然恢复。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天然林资源修复保护工程(5月1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47岁的固原市隆德县观堡村村民李小钢,亲眼见证了“迁出百万人,换得千山绿”的变化,更有幸成为山林守护人之一。“变化真是太大了!以前一场大雨都能把庄稼冲走。现在刮再大的风也不见土,看着满山绿色,搬出去的人回来都不敢相信这里曾是自己的家。”

自2016年起,宁夏在西海固地区开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工作,目前已有万余名生态护林员上岗,每人年均工资1万元。

2003年宁夏全境实施封山禁牧时,马维虎刚刚成为固原市原州区青石林场的一名护林员。禁牧初期,放牧村民和护林员玩“躲猫猫”。但即使自己的大哥上山放牧,马维虎也毫不留情地把羊扣下。“为此我们俩三年没说过一句话。”而今,马维虎感慨乡亲们不仅变得特别支持他的工作,还和他一起“护绿”。

5月18日,人们在宁夏固原市西吉县硝河乡栽植苗木(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现在的西海固大地已然群山葱茏、梯田层绿,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80%,年平均减少入黄泥沙3000万吨以上。固原市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1.4%提升至目前的27.28%。近期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名单中,固原市榜上有名。

近年来,金钱豹等珍稀动物频频现身。大自然精灵们的光临,正是对西海固山水“换装记”最有说服力的认可。

不单纯追求增长 更关注质的提升

海拔2110米,在位于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水沟林场,两片试验林地对比显著——一片林子排列密集,但树干细得可怜,树下难觅草本植被;另一片看着稀疏,但阳光通透,地表灌木和草木盎然生长。

种得密一定好吗?这个问题,放在前些年,可能还有不同答案。早在20世纪80年代,造林直接目标是尽快让大山绿起来。种得过密的“高龄树”如今遭遇“成长的烦恼”——密度过大、林分单一、土壤酸化、水源涵养能力下降。

5月18日,人们在宁夏固原市西吉县硝河乡栽植云杉。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是时候更新生态建设的理念了。六盘山地区,是建设宁夏南部水源涵养区的重要坐标,也是西北重要的生态屏障,宁夏林草部门2019年启动了“六盘山区高密度人工林质量精准提升研究与示范”项目。

宁夏农林科学院固原分院院长余治甲一直关注着试验林地的变化。通过不同密度间伐效果的对比,进而确定适宜方式来致力最终形成多树种、多层型、可天然更新的高质量森林生态系统。

“无论当初密集地种,还是如今科学地砍伐,都是为了生态更好。现在生态建设理念更关注质的提升。”余治甲说。

固原市以流域为基本单元,针对不同山形、沟道、土质等要素特征,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并举,一个山头接着一个山头绿、一个流域接着一个流域攻……仅彭阳一县,森林资源保存面积由27万亩增加到180.16万亩。

中卫市海原县是西海固中“海”的所在地,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其干旱程度之深可谓西海固之最。

在距海原县一个小时车程的老虎村,这里的新貌令人震撼——山坡上,密密麻麻刨挖出用于种树的“鱼鳞坑”;山坡下,移民迁出而废弃的老宅已被草木掩映;道路两旁,新栽种的火炬树迎风挺立,一排排望不到边。

“山沟里的群众迁出后,我们先进行自然恢复,这两年通过人工干预补植补造乔木和灌木,植被更稳定了,景观也更错落有致、色彩丰富。”海原县自然资源局局长田小武说。

他形象地说,过去西海固“天上下雨地下流,肥土冲到沟里头”,现在通过“山顶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带子、沟谷乔木穿靴子”等治理方式,水不下山、泥不出沟。

这是5月18日拍摄的宁夏固原市西吉县月亮山(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生态林建设如此,经济林建设亦如此。

前些年,苗木产业一度成为西海固部分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然而,针叶多、阔叶少,小苗多、大苗少等种植结构短板逐渐显现,苗木大面积滞销,曾经的“钱袋子”成为“烫手山芋”,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云杉、油松价格以前能卖到五六十块一株,现在十几块钱都没人要,目前基地还有15亩云杉卖不出去。”在固原市原州区流转了400亩地种植苗木的王勇告诉记者。

后来,王勇根据绿化市场变化和政府引导,调整育苗结构,大面积增加了四季玫瑰、大花月季等花卉类及红梅杏、樱桃等经果林苗木。“价格好,市场也好,除了政府绿化采购外,老百姓自家美化庭院也有很大需求。”

山山水水焕然一新,西海固的灵气日益外露。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天然林资源修复保护工程(5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田小武欣慰地说:“生态建设的阵地不止在大山荒野,触角已延伸到千家万户。以海原县为例,这里以乡村空地、房前屋后等为重点,改善乡村人居环境,让老百姓‘抬头见绿,出门见花’。”

念好“生态经” 走出致富路

“我的‘致富经’就是念好‘生态经’,绿水青山是最宝贵的资源,我们不能端着金饭碗挨饿。”西海固人焦建鹏,大学毕业后曾到城市搞广告公司。伴随退耕还林的推进,他10年前又回到老家固原市西吉县龙王坝村“搞生态”。

建立合作社、发展休闲农业、成立旅游公司……焦建鹏当起致富带头人,把穷乡村打造成颇有名气的旅游村。去年,龙王坝村接待游客达19万人次,人均纯收入达11200元。

宁夏中卫市海原县关桥乡梨花小镇(5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一产利用生态、二产服从生态、三产保护生态,发展林果经济、林下经济、庭院经济,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新渠道。”固原市自然资源局副调研员裴京斐说。目前固原市已培育出近500个乡村旅游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县域乡村旅游板块和聚集带。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在海原县关桥乡,以前百姓在房前屋后栽上几棵梨树,不具规模也没有品牌效应。这两年,当地在扩大种植规模的同时,还依托村庄面貌,规划了步道、观景台、停车场等服务设施,昔日的西海固山乡被打造成集休闲、旅游及农产品加工一条龙的特色“梨花小镇”。

47岁的关桥乡方堡村村民张小龙在“梨花小镇”租下摊位做起了烧烤生意。连他自己都不敢想,节假日每天竟能有2000元左右的纯收入。“现在树多了、山绿了,守在家门口就能吃上旅游饭。”

流经宁夏固原市彭阳县城阳乡的茹河,因地壳变化和河床运动形成旱塬上的瀑布,当地以此发展乡村旅游(2019年10月1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实施国家储备林、“碳汇交易”项目,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发展智慧低碳城镇项目……宁夏致力以增绿量、建机制、富百姓为基础做实生态经济。当生态改善政策在西海固大地陆续落地,生态红利不断得到彰显。

当前,乘着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东风,西海固地区正努力通过山林权改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打造“生态经济”新高地等一系列举措,寻找为生态赋能的绿色发展新路径。

宁固夏原市原州区中庄水库(5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老百姓对环境质量的需求提高了。这两年国家、自治区层面对生态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力度都在加大,因此基层更有决心和能力解决老问题、蹚出新路子。”固原市隆德县自然资源局局长马进川说。

文字记者:王永前、孙奕、赵倩

视频记者:王永前、孙奕、王鹏、冯开华、杨植森

海报设计:姜子涵

新媒体编辑:冯筱晴




无障碍
搜 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