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位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和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东部季风区三大自然区域的交汇处,地质地貌、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干旱范围广、水土资源不匹配、植被少而不均、自然修复能力弱,是全国水土流失治理和防沙治沙的重点区域,也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两屏三带”生态格局中“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和“北方防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生态安全关乎西北、影响全国。
甘肃开展生态建设,树和草在哪里种?种什么、怎么种、怎么管?全省林草系统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取得显著成效。
2017年,甘肃启动大规模国土绿化。全省各地以增绿增质增效为主攻方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实现了森林资源连续增长、沙化荒漠化面积连续减少、重点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乡绿色空间不断扩大。
——围绕建设重点生态功能区,科学谋划国土绿化。各地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的沟通衔接,合理安排造林绿化用地,将造林地块全部落实到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解决好树在哪里种的问题。省林草局编印了《甘肃主要乡土树种名录》,指导各地使用乡土树种;各地坚持乔灌草结合、封飞造并举,大力营造混交林,着力调整优化林种树种草种结构,努力构建健康稳定的森林草原生态系统,解决好种什么的问题。充分发挥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工程项目在国土绿化中的主渠道作用,解决好怎么种的问题。全面推进林长制,落实林草管护措施,强化管护责任,实施精准化、差别化林地管理政策,落实重大林业草原有害生物防治责任,确保造林成活率,解决好怎么管的问题。
——围绕提升草原生态功能,加强草原保护修复。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在国土绿化中加强草原保护修复。落实基本草原保护制度,确保基本草原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落实草原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依法查处超载过牧和禁牧休牧期违规放牧行为。实施退化草原生态修复,鼓励和支持人工草地建设,恢复提升草原生产能力。在干旱半干旱区,坚持以水定绿,采取以草灌为主、林草结合方式恢复植被。在林草交错地带,营造林草复合植被,避免过分强调集中连片和高密度造林。在森林区,适当保留林间和林缘草地,形成林地、草地镶嵌分布的复合生态系统。在草原区,对生态系统脆弱、生态区位重要的退化草原,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巩固生态治理成果。
——围绕构建北方防沙带,打好防沙治沙阵地战。强化重点沙区综合治理保护,巩固“绿进沙退”治理成效,构筑北方防沙带。在河西走廊,开展北部沙化区域生态保护综合治理,推进古浪县八步沙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和民勤生态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锁边防风固沙体系和防风防沙生态林带。在中部沿黄地区,加强沙化治理,提高植被固沙防蚀能力,防止水土流失,提高黄河两岸生态建设质量。在甘南玛曲黄河水源涵养补给区,加强沙化土地综合治理,提升水源涵养补给保护能力。在陇东毛乌素沙地,以风沙口治理为重点,严格落实封山禁牧制度,大规模开展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草),增加林草植被。
——围绕提高生活品质,推进城乡绿化美化行动。全省着力开展森林城市、森林小镇、森林乡村创建,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城市绿化充分考虑人居体验,统筹安排绿化用地,增加树种多样性,加强城市片林、风景林建设,推进城市公园、郊野公园、城郊森林公园、城郊绿道、环城绿带、生态廊道建设,拓展城市绿化空间。城镇庭院绿化大力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小区绿化美化持续加强。农村绿化充分利用村庄闲置土地、宅基地、边角地和废弃土地,提升林草植被覆盖度,在增绿的同时实现增景。目前,全省已有2个市、2个县 、15个乡镇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和森林小镇,159 个村庄创建国家森林乡村。平凉市正在申请国家森林城市创建验收,庆阳和天水 2市正在申请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积极发展林草产业。甘肃大部分市、县生态脆弱与发展滞后相叠加。各地充分发挥林草行业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保持生态护林员、退耕还林还草、林果产业、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的相对稳定,培育造林专业合作社,积极吸纳脱贫群众,帮助他们在参与林草生态建设中实现就业增收。大力发展林草产业,加快推进核桃、花椒、油橄榄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拓宽林农就业增收渠道。建立和完善与现代林草事业发展相适应的集体林权制度和草原承包经营制度,推进林权流转和林权抵押贷款,加快培育林业合作社、家庭林场、林业企业和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激发林草产业发展活力。依托乡村绿色生态资源,大力发展森林草原观光、森林康养、森林人家、乡村民宿等乡村旅游观光产业。(石学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