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正有序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工作,初步构建了自然保护地分类分级管理体系。但自然保护地管理领域的法律法规制定(修订)进程滞后,导致一些矛盾冲突长时间未能得到根本解决。”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人民政府参事、重庆市林业局原副局长张洪对记者说。他建议,尽快制定和修订完善自然保护地法律法规体系,将其纳入近期立法工作计划。
张洪介绍,自然保护地包括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多个类型,但国家层面仅颁布有《自然保护区条例》和《风景名胜区条例》两部法规,在日常管理和执法监督上有时会面临“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目前,现行的两部法规虽然分别于2016年和2017年进行了修订,但在2018年机构改革后,部分条款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管理需要。
对此,他提出3点建议:
尽快出台《自然保护地法》,将其纳入近期立法工作计划,从法律制度设计上与《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精准有效对接,明确自然保护地的监管体制、管理机制、部门职责、管控制度等,为各类自然保护地的分级分类、规划管控、执法监管等提供法治保障。
加快修订《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切实解决现行条例办法与机构改革后职能职责、管控要求、执法监管等不相适应的问题。
尽快推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落实落地。在统筹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线三个控制线的前提下,优先解决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功能区域不科学不合理等问题,对一时难以处理的历史遗留问题允许保留,分步有序推进。(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