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铁公泡子村地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以前常年是“地不打粮、沙子埋房”,村民生活拮据。
这些年,村党支部书记李国琴代表带领村民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路子。经过不懈努力,如今全村共有林地19万亩,林草植被综合覆盖率达到90%。
树多了,山绿了,村民吃上“生态饭”,致富的门路也打开了。“家家户户种植樟子松,人均年增收2000多元。乡村旅游也兴起了,村里有7户农家乐,全村年接待游客17万人次。”李国琴代表说。
如今,“沙窝窝”变成“金窝窝”,铁公泡子村又遇到了新“烦恼”。比如,种苗木的人多了,价格就可能受影响,如何确保村民从苗木经营中持续增收?村里发展乡村旅游,人气旺了,旅游接待能力跟不上,怎么办?
李国琴代表广泛听取村民的意见建议,还到锡林郭勒盟东部地区调研当地乡村旅游发展情况。她得出一个结论:“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载体,必须整合资源打造特色产业,并且通过三产融合,延伸传统产业链。”
为此,李国琴代表组织村民试验樟子松嫁接红松项目,产出可食用松子。目前,全村试验嫁接红松4万株,预计今年可结果。据测算,每株可增收100多元。
李国琴代表还依托当地生态环境、民俗文化等,积极推动生态庄园、乡村文化园建设,提高旅游接待能力。目前,铁公泡子村人均年收入达2.2万元。
今年全国两会,李国琴代表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政策,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农业发展规划的前提下支持盘活存量用地,积极保障农村产业发展用地需求。“我们一定能把‘生态碗’端得更稳,在致富路上走得更远,把乡村建设得更美好。”李国琴代表说。(人民日报记者张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