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种业竞争已逐渐演变为国际综合实力的竞争。”3月4日,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在京召开,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召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尤其是特色种业,如乡土品种、地方特产、道地药材等需重点保护、合理应用。”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列为2021年经济工作八大重点之一,提出“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王召明说:“一方水土就要发展好一方的特色种业、特产种业,我们要尽快研发出一批特产农作物种子、适地生态修复用种、牧草种子, 有了顺国情、合地情的特色品种就不会再被国外‘卡脖子’”。
为此,他提出4点建议:
建立国家特色种业种质资源库。农业农村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资源普查时发现,原来各个地方的特色品种大量消失。建议由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等相关部门牵头,组织建设“国家特色种质资源库”,把全国各地有特色的种质资源都收集、鉴定、评价、保护起来,形成国家特色种业发展体系。
尽快启动国家牧草良种工程。草业安全就是粮食安全,可目前我国国产牧草种子极其短缺,适合北方耐旱、耐寒的品种更是紧缺。我国要尽快启动国家牧草良种工程,加大牧草良种扶持力度,从种质资源保护、新品种选育、良种繁育和种植推广、质量监督等全环节抓政策落实。比如在内蒙古,选合适的地方建设国家草地农业示范区,培育草种业龙头企业,打造草产业品牌。同时,把牧草纳入种植业体系,探索草地农业发展模式,提高草地利用率,保障农牧民收入,使他们有更多的力量投入草原保护。
建立特色种业数字化系统。特色种业发展要跳出传统“农业思维”,建立各省(区、市)乡土种业数字化体系,也就是种业数字化一张网。每一个省甚至每一个市、县、乡、村,适合种什么、种多少、种得怎么样等,要实现“坐在炕头,管到地头”。建议在全国2200个农业县的农作物资源普查中,加入特色种业数字化应用体系。要积极拯救20世纪80年代前后丢失的区域特色种子,如西北的小果沙棘、东北的大豆、河套的小麦、北方的耐寒牧草和道地药材等,应设专项奖励资金、制定保护机制和发展政策。
明确支持企业做主体推进特色种业现代化。建议国家设立标准,遴选一批科研能力强、种质资源储备丰、育繁推应用转化好的企业,给予针对性政策支持,如在土地流转、良种补贴、机械化加工种植、数字化管理等方面建立起专项的长效奖补机制。如是,有利于特色种业的快速转化,进而推动特色种业技术持续创新。(记者吴兆喆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