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蒙草生态集团董事长王召明生长在内蒙古一个牧民家庭,从小与牛羊、草原为伴,几十年的草原生活让他养成尊重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他创建公司、关注生态,把一片片荒滩沙地变成了“绿海”。他关心扶贫工作,发展产业的同时帮助农牧民家庭脱贫致富。
今年是王召明连续关注种业及种质资源话题第三年,过去数年中,他与团队以“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为使命,依托“特色种业体系”及“小草数字技术”开展精准生态修复,在干旱地区啃下许多生态修复的硬骨头,为我国林草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王召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做生态一定要脚上带泥、身上带土、眼里有绿,才能下笔有神。只有身处其中,多参与、多领悟,才能明白大自然是最好的生态修复老师,才能学会最合理的修复方案。”
“从城市到郊外,从郊外到野外,客观地讲,不是我们想种什么就能种什么,而是土地需要什么,我们才种什么。每一种植被都应该是土地的皮肤,而非衣服。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更应该养育一方植物。”在内蒙古草原上,很多节水、抗旱、生命力顽强的植物,都生存得非常好。
王召明说:“正是受草原生态的启发,我们把这些草原上、荒漠里、石缝中的适地乡土植物,应用到生态修复中,取得了成绩。”
2020年5月,蒙草生态旗下的“内蒙古草原生态修复国家长期科研基地”获批成立。该基地成为继“国家林业草原风蚀沙化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后,获国家林草局批复的第二个“国字头”科研基地。王召明表示,这意味着蒙草生态近30年来在草原生态修复方面的努力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可。
今年2月21日,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对比近5年,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为注重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打赢种业翻身仗”这一话题更是登上热搜,备受关注。
对于从事生态修复的企业来说,种子就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与命脉。在生态修复过程中,需用大量种子,没有因地制宜的种子,修复效果必然不可持续。作为一家土生土长的内蒙古企业,蒙草很早便意识到乡土植物的重要性。也因此,王召明在2020年两会上提交的提案,就是“黄河流域生态建设要关注‘农林草的乡土种质资源’保护”,并在当地把提案扎实落地,与沿黄农业大市——巴彦淖尔市政府合作共建黄河流域西北地区种质基因库和现代种业产业园项目,建成后将为区域主要农作物、特色农作物及其他功能性植物的种质资源保护、新品种选育、优良品种的应用推广提供有力支持,为农企及农牧民培训交流以及国内、国际的种业科技合作交流提供便利。
2021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王召明的提案已新鲜出炉,他建议建立“国家特色种业种质资源库”,尽快启动国家牧草良种工程,藏粮于草、藏草于肉;建立特色种业数字化系统,让特色种子知道在哪种、怎么种;明确支持企业做主体推进特色种业现代化。在他看来,只有摸清国家特色种业的家底儿,尽快研发出一批特产农作物种子、乡土草种、牧草种子, 有了“顺国情、合地情”的特色品种,才不会再被国外“卡脖子”。
畜牧业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支柱产业,草原生态环境优劣直接影响着农牧民的收入。2020年我国实现全面脱贫后,蒙草不仅将延续“公司+合作社(合作商)+贫困户”的机制,还延续了多种扶贫形式高效融合生态建设与精准扶贫,防止脱贫人口返贫和边缘人口致贫。蒙草的生态修复业务覆盖内蒙古、西藏、宁夏、陕西、青海等10余个省份,集团的生态建设产业链,年均直接或间接带动劳务用工近5万人,用工高峰时达每年430万人次。
“现在管理区1000多户农牧民的详细信息都已录入到平台内,农牧民根据实际情况,实时更新牲畜数量、草牧场变化等信息。”王召明表示,在蒙草的帮助下,农牧民利用平台学习养殖知识、掌握市场变化信息;政府管理者依据平台科学指导草畜平衡和草原补奖政策落实,实现草原保护和合理利用,真正让高科技的“甜头”惠及更多生态修复的参与者。(记者果叮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