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6日以来,三北各省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讲话精神,充分发挥草原在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中的重要作用,扎实推动新时代三北工程草原事业高质量发展,厚植三北工程草原底色,积极为三北工程攻坚战贡献草原力量。
持续深化改革 完善草原保护修复机制
一是创新基本草原保护制度。内蒙古开展基本草原划定和调整工作,形成基本草原划定调整现状数据库、基本草原现状数据库、基本草原调整储备区现状数据库、基本草原验收后调整项目数据库等专题数据成果4项,形成自治区、盟市和旗县市区三级基本草原“一张图”管理,确保基本草原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途不改变;宁夏将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同正在开展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委托代理机制试点,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印发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全民所有草原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工作方案》《宁夏回族自治区基本草原保护管理办法(试行)》《宁夏回族自治区基本草原划定工作方案》《宁夏基本草原划定技术规程》等文件,成立草原资源试点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创新工作机制,有力推动基本草原划定等各项任务落实;青海制定实施《青海省基本草原优化和完善工作方案》和《青海省基本草原优化和完善技术方案》全面开展国土底版下的基本草原优化和完善工作,全面强化基本草原落地上图。二是落实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制度。甘肃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草原管护网络,发挥草原管护员基层管护作用,全省落实草原禁牧9215.82万亩,草畜平衡13245.45万亩;吉林印发《吉林省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加强2023年草原禁牧休牧工作的通知》,全省禁牧面积达到836万亩;新疆积极推进禁牧和草畜平衡矢量数据绘制,1.64亿亩草原得到禁牧休养生息,4.99亿亩草原通过科学管理、合理利用,基本实现草畜平衡。三是做好创新试点工作建设。青海以英德尔种羊场为试点单位,制定国有草场建设试点方案,探索草原保护和建设新方式,强化草原资源监管利用和体制管理;内蒙古推进全民所有草原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在大青山、白音锡勒两地实行全民所有草原资源所有权委托代理试点,开展草原资源专项调查工作和草原生态价值的实现形式研究;宁夏在盐池县开展羊草试种,经监测适生长势良好,如果引种成功可实现生态财富与经济财富的相融相促,为旱区探索出一条可持续治沙新路径。
加强草原资源管护 保障草原资源安全
一是强化执法监管力度。山西开展毁林毁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非法开垦草原、破坏草原资源等违法行为,进一步强化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管理,杜绝“先上车、再补票”现象,严格控制草原用途改变;辽宁、黑龙江、新疆等地开展草原变化图斑核查处置,进一步推动草原行政执法监督现代化水平;陕西、宁夏、河北等地按照生态优先、集约高效、从严监管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各项工作。二是加强有害生物防治。河北实施绿色防控407.49万亩,绿色防控率95.16%,有效保护了草原生态安全;宁夏在全区建立了4个集测报、防治、技术研发和推广于一体的草原鼠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示范面积3.2万亩;吉林、黑龙江等地完成全国草原有害生物普查试点工作,全面查清本地草原有害生物发生种类、面积、分布及危害程度等基本情况,提高了全省草原生物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和防控水平。三是开展草原普法宣传。黑龙江、甘肃等地组织开展草原普法宣传月活动,大力宣传《草原法》及地方文件,开展送草原法律法规下乡等活动;河北开展草原普法网络答题活动,访问量达12829次,累计11615人次参与答题,反响良好;宁夏在中宁县举办草原法律法规现场宣传活动,银川等五市分会场同步展开宣传,发放各类草原法律法规宣传品,现场解答人民群众的咨询,深入宣传和普及草原法律法规知识,增强社会各界依法保护草原生态的意识。
推进草原生态修复 提升草原生态功能
一是落实国土绿化工作。吉林通过修复治理、人工种草等方式,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由去年的72.15%提高到72.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实现连续4年增长;新疆依托重点区域生态修复治理专项和退化草原修复治理项目,完成种草改良建设任务450万亩;黑龙江、陕西、宁夏等地开展草原生态修复治理,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内蒙古分解下达年度种草任务1300万亩,全面完成多年生人工种草和草原改良任务的计划上图。二是实施重点生态建设工程。青海通过编制《木里矿区2023年度生态修复(种草复绿)补种补植补肥技术方案》、开展复绿区域合理利用研究等手段,持续推进木里矿区种草复绿;新疆充分考虑“取水易、见效快,先易后难,充分考虑成本效益”的批示精神,实施“伊水上山”“额水上岸”,开展草原提水灌溉工程,伊犁州完成草地补充灌溉39.2万亩,阿勒泰地区新增草地补充灌溉面积8.7万亩;河北按照《河北省推进察汗淖尔生态保护和修复实施方案》,结合《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实施,加快推动察汗淖尔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完成草原修复治理5.1万亩。三是推进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建设。内蒙古重点创建以“额仑草原”为代表的国家草原自然公园群,编制完成《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自然公园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草原自然公园建设总体思路和建设目标;甘肃持续推进美仁、阿万仓两个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创建试点工作,开展草原生态保护修复、草原监测、科技研究等工作,开展试点成效评估,动态掌握草原生态系统特征及其健康变化状况;吉林不断拓展草原科学绿色发展途径,重点建设镇赉县吉林万宝山国家草原自然公园,编制公园总体规划,围绕莫莫格、哈尔淖、镇赉环城湿地公园、万宝山草原自然公园打造林草湿一体化生态旅游环线。
加强草原产业发展 带动草原保护建设
一是发展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内蒙古大力发展光伏治沙项目,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占地10万亩,结合“草光互补”实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治沙改土、乡村振兴”的“光伏+”多重效益,打造出一条沙害治理、黄河护卫、绿能替代的光伏长城;宁夏重新梳理草原行政审批事项,为国家级重点项目宁夏至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办理先行用地手续;河北为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建设项目使用草原行政审批事项开辟绿色通道,全年已审批新能源项目25个,涉及草原面积86.4公顷。二是加强乡土草种基地建设。山西结合晋北沙区生态区位特点,加大乡土草种的选育培育,重点打造杨树林局1500亩和太行林局500亩两个省级乡土草种繁育基地,为全省草原生态修复治理提供优质优良的乡土草种;内蒙古大力支持乡土草种基地建设,新建种子繁育基地17.15万亩,全区估算已具备500万公斤的制种能力;青海开展乡土草种航天搭载育种工作,首批无芒披碱草、纤细早熟禾等5种草种已搭载神州十五载人飞船顺利返航,并组织三江集团实施草种业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强化科研单位联合攻关,实行“揭榜挂帅”,加快推进草种“育繁推”体系。三是建设地方特色产业。吉林立足洮北区青山国有草场试点和前郭县“红色草原”,探索国有草原资源有偿使用,带动草原旅游等绿色产业发展;内蒙古遴选蒙草集团、草都集团和正时农业3家草产业龙头企业为草产业链主企业,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成立草产业促进协会,推动以商促商;新疆坚持草畜配套、绿色发展,积极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县建设,编制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规划(2023-2030年)》,为进一步化解草原生态保护与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协调发展之间的矛盾提供了根本遵循。(王召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