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从12处有代表性的国际重要湿地取来的水,缓缓汇入武汉东湖,《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COP14)系列活动的重头戏——中国履行《湿地公约》30周年成就展拉开了帷幕。
这是一组仪式感超强的画面:12位武汉青少年作为“湿地小卫士”代表,与自然资源部、外交部、www.ayx.com 、湖北省、武汉市有关负责人一起,联手阿联酋、毛里塔尼亚、刚果(金)、委内瑞拉等国驻华大使等,共同将从12处国际重要湿地取来的水注入洁净的武汉东湖。
水,是湿地的灵魂。
各方代表一起将非同寻常的水汇入东湖,表达的是汇聚全球湿地保护力量、凝聚生态保护共识的深刻寓意。
如同采集圣火对于奥运会的意义一样,从12处国际重要湿地“取水汇水”这一前所未有的创意和完美无缺的实施,成了COP14系列活动最大的亮点之一,受到了各界的广泛赞誉,载入了国际湿地大会的史册。
如同圣火传递仪式对于奥运会的作用一样,大会执委办发起的“取水汇水”活动在各地产生了积极影响,扩大了国际湿地大会的知名度和辐射力。
↑12处国际重要湿地的水注入武汉东湖 符超 摄
方案实施的时间只剩15天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在即,大会执委办的策划者们还是心有不甘。
为了让中国履行《湿地公约》30周年成就展给世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他们还在反复斟酌、研讨,力求拿出更好的活动方案。
在www.ayx.com 主要领导的关心下,主管领导带领策划班子自加压力、精益求精、几易方案。
“水是湿地的灵魂”。沿着“水”的思路,他们果断地舍弃了已经几近完美、极具中国特色的方案,聚焦在“水”上做文章,最终确定了取水汇水方案。
此时,距离盛会开幕只有短短15天了。
他们非常明确,取的、汇的不是普通的水,而是中国湿地保护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结晶。
敲定的取水处为12处湿地。而它们则是从全国64处国际重要湿地中精心遴选出来的。每一处都有深刻的内涵,每一处都是典型的代表。从中国生命的源头三江源、青藏高原,到长江入海口,水如同灵魂,将中国的大美湿地呈现的如此妖娆。
无论是云南大山包、四川若尔盖,还是西藏玛旁雍错、青海扎陵湖;无论是辽宁辽河口、黑龙江南瓮河,还是江西鄱阳湖、湖南东洞庭湖;无论是湖北大九湖、浙江西溪,还是上海长江口中华鲟、山东黄河三角洲,都是中国湿地的瑰宝。从这些国际重要湿地取来的水,无言地述说着中国湿地保护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尽管时间紧迫,但取水汇水过程中,追求完美、保证质量一直放在第一位。一次拍摄不理想,就再来一次。有些地方最多反复拍摄了4次。
每一处取水,都独立制作了精美的视频。新华视频等融媒体纷纷推出了每集2分钟左右的系列视频,在全网播放后引起了活动,为大会召开起到了理想的预热效果。
在此基础上,荟萃12处国际重要湿地取水精华的视频在中国履行《湿地公约》30周年成就展播放后,好评如潮。绿色中国网络电视中心精心制作的7分28秒的取水视频,至今依然是网站上人们点击、下载的热点。
“取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湿地保护的伟大成就”。这些视频画面,将人们带向了中国东南西北中极具特色的湿地,让人们领略了中国湿地风光和人文景观,深切感受到了30年来中国履约的担当。
用心者处处用心。为了更好地体现中国湿地广袤、类型多样、与人和谐相处的特点,作曲家小黑在为视频创作的音乐中,特意选取了最能体现12处国际湿地的音乐元素。黄河三角洲取水,配的是沂蒙山小调;西溪湿地取水,配的是采茶曲……
视频的每一帧画面,记录的都是一串串难忘的、动人的、充满真情的故事。而每一帧画面的背后,浸透的都是一个个取水人、拍摄者和大会执委办同仁的心血和汗水。
↑12位武汉青少年作为“湿地小卫士”,手捧从12处有地域代表性的国际重要湿地取来的水
省长关注神农架取水
大九湖国际重要湿地位于神农架国家公园创建区,因周边九座山梁之间的九条溪流在中间平地汇集而形成的大大小小九个湖泊而得名。
这里是全球罕见的亚热带亚高山泥炭藓湿地。大九湖深藏在鄂、渝、陕交界处,一脚踏三省六县,是巴蜀山脉中镶嵌在川鄂古盐道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大九湖湿地自2003年开始建立自然保护区,2006年9月成立国家级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区总面积9320公顷,2013年被国际湿地公约组织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近年,当地政府大力实施湿地功能生态修复、退耕还湿生态搬迁等保护工作,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增加,生态保护和恢复成效显著,大九湖湿地生态环境不断向好。
在这崇山峻岭之中的高山泥炭藓沼泽如何避开泥炭对水质的干扰,取得专业的水样?有关人员绞尽了脑汁,而且还惊动了省长。省长亲自过问取水事宜,并提出了具体要求。
“接到领导任务后,我们彻夜难眠,连夜收看以往的视频,想从中找出些灵感。一个视频中,翩翩起舞的蝴蝶正在花蕊上吸入露水。灵感顿时涌现。蝴蝶变成无人机,不就可以到湖中取水吗?”湖北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赵辉对记者说。
↑大九湖取水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召集电视台记者直奔大九湖。专业无人机带着取水容器飞往湖中央终于取到了理想的水样,拍摄获得了成功。
知情者告诉记者,取水惊动的可不止省长啊!那些日子,位于北京和平里的www.ayx.com 里,关注、指导这一活动的领导不胜枚举......
大湖池取水巧遇河麂
我国湿地面积5635万公顷、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我国的湿地资源总量大,分布辽阔,区域差异明显,生物多样性丰富,湿地类型齐全,包括《湿地公约》定义的所有湿地类型。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均有分布。湿地分布既显示出地带性特征,又有非地带性或地区性差异,湿地分布区域差异显著。
江西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夏季丰水期,碧波万顷,烟波浩渺;冬季枯水期,花海似锦,遍野浪漫。鄱阳湖南矶国际重要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水鸟迁飞的重要节点,每年有20多万羽候鸟来此过冬。
鄱阳湖的取水地点选在大湖池。大湖池是鄱阳湖保护区这块国际重要湿地的核心区。它的环境保护状况,直接反映了鄱阳湖保护区的保护成效。
1980年,大湖池首次发现了全球濒临灭绝的珍稀候鸟白鹤,鄱阳湖保护区因此而建立。大湖池是白鹤最青睐的栖息地之一。已故英国女王的丈夫、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主席菲利普亲王在大湖池看到壮观的白鹤群时,兴奋地称之为“中国的第二长城”。对于白鹤、对于鄱阳湖保护区、对于国际重要湿地,大湖池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江西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取水途中,我们惊喜地发现一只河麂从草丛中蹿了出来,挡在我们的前方,愣愣地看着我们。等我们拍完照后,它才匆匆离开,消失在路边的草丛中。河麂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性情胆怯,以前很难发现,没想到取水当天不但碰上了,而且距离还很近,实为难得。现在环境保护好了,濒危动物的胆子也越来越大了,和人的距离也越来越小了”。
↑鄱阳湖保护区取水
取水员邱伟恒和黄昕都是最基层的大湖池保护站的工作人员。他们长年累月日夜守护着这片湿地,对保护国际重要湿地的重要性有着切身的体会。他们熟悉这片湿地的每一个角落,对这片湿地有着深深的情感。
邱伟恒说:“开着巡护车去大湖池取水,和平时巡护没有什么两样。日复一日地在湖区巡护和监测,看似单调,其实不然。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一草一木都在悄然变化,沿途总有不一样的风景,看到的动物种类和数量每天都不同,大自然时不时会给我们一些惊喜”。
取水的美少女黄昕是个新人,到保护站工作还不到1年。她每次下湖巡护都倍感新鲜,浑身充满青春的活力。随着取水的小木船在水面上轻轻划过,船边一条条大鲢鱼、大鲤鱼不停地跃出水面。黄昕惊奇地瞪着一双大眼睛,不自觉地大叫起来:“哇噻!哇噻!太有趣了!”
据了解,鄱阳湖保护区1983年成立,1988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过近40年的不懈努力,湖区群众的湿地保护意识明显提高,鄱阳湖的湿地环境保持了原生态,湿地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鄱阳湖保护区的旗舰物种、江西省鸟白鹤数量逐渐增多,最高时达4000余只,占全球98%以上。“鄱湖鸟,知多少?飞时遮尽云和日,落时不见湖边草”,这一壮观景象,被完美地保留了下来。
黄河源头取水扎陵湖
中国湿地面积最大的省份,既不在江南水乡,也不在万里海疆,而在青藏高原的青海。特殊的地理生态环境,造就了世界上大面积高海拔湿地生态系统,形成了河流纵横、湖泊众多、沼泽广布、雪山冰川发育的蔚为壮观的湿地生态景观,孕育了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等大江大河,被誉为“中华水塔”“江河之源”。这次取水的扎陵湖国际重要湿地,位于三江源国家公园,是黄河源头的淡水湖。
“在扎陵湖最大的特点,就是源头取水。一男一女两位取水员从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大门口进入,体现了江河源头的特色。这里的水养育了中华大地。”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负责人说。
↑扎陵湖国际重要湿地取水
湿地,是青海最重要的生态资源和生态基础。青海有沼泽草地、内陆滩涂、沼泽地、森林沼泽四大湿地类型。丰富的资源、多样的类型、强大的生态功能,使青海湿地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生态调节区。特别是三江源区域每年为下游提供近600亿立方米的淡水,是中国和亚洲30亿人民的生命之源,不但孕育了人类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也是现代文明得以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处处长马建海说,“青海湿地具有4个特点:一是大。青海独特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独一无二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二是多。青海湿地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三是高。青海湿地是高寒生物自然物种资源库,承担着维护国家乃至北半球生态安全的崇高使命;四是要。青海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作为‘中华水塔’,青海之于全国的生态地位重要且独特,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与长远发展。”
南瓮河湿地取水先破冰
大兴安岭务林人曾经是第一个唤醒大山的人,在冰天雪地里伐木。现在他们常年与大山作伴,默默守护着祖国北疆的绿水青山。大兴安岭务林人对森林的爱从上一代已经延续到了下一代。
南瓮河国际重要湿地是中国唯一的寒温带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水路十八弯,风光旖旎,是嫩江之源,容纳了大兴安岭寒温带森林所有的生物物种。
南瓮河作为全球为数不多的寒温带冻土湿地代表,年平均温度在零下,年结冰期达200余天。
↑南瓮河湿地取水先破冰
负责拍摄水样采集过程的,是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图强林业局广播电视台王晓峰。他告诉记者说,拍摄期间,天气寒冷。水面结冰就成了南瓮河湿地取水面临的难题。
尽管天冷,取水人员还是把时间定在早上6点。太阳初升,雾凇和水边结冰尚未融化,增加了景观层次,画面感非常理想。
在取水活动中,沿着挂满绝美雾凇河边,几代人在共同守护的湿地中凿冰取水,以表守护绿水青山之义。
西溪湿地三代人取水演绎历史
西溪国际重要湿地是中国第一家国家湿地公园,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自然生态之美是西溪湿地最内在、最重要的美。
西溪湿地取水视频中的长者,是西溪湿地管理委员会的一把手,名为翁文杰,代表湿地的昨天;张巧玲则是2021年度最美西湖西溪保护者,是生态环境领域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代表湿地的今天。小同学是杭州留下小学的小学生。留下小学和西溪湿地的关系很密切,古时候就有“西溪且留下”一说。
三个时代的代表同时汇聚在取水地,从西溪湿地的昨天、今天、明天三个维度,呈现出了西溪湿地20年来生产、生活、生态上的“变”与“不变”,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理念。
↑西溪湿地 浙江省林业局供图
不变的是西溪湿地的水,水是湿地的灵魂,具有千年历史的西溪湿地仍然还在,没有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消失。
不变的是对西溪湿地的情怀。无论是宋代时“西溪在湖外,一派濯残阳。游子托渔艇,却愁归路长。”还是到明清时期的“芦锥几顷界为田,一曲溪流一曲烟”,西溪湿地所表达出来的文化意境没有变。
不变的还有西溪的生态特征。历史上的西溪探梅、河渚芦花等等都没有变。
即使因为湿地综合保护工程等原因,原住民搬出去了,但仍然在西溪湿地内工作和生活,他们对西溪湿地的态度没有变。
取水过程中还有一道美丽的风景:11月的西溪湿地,芦花摇曳。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就对西溪芦荡情有独钟。早在清代,“西溪芦雪”便是杭州名景之一。西溪湿地共有芦苇360余亩,有荻芦、芦竹、芦苇等多个种类,集中在秋雪庵周边。每到11月中下旬,“秋芦飞雪”,吸引着游客的到来。
↑西溪取水
说到西溪湿地的变,负责此次水样采集的西溪湿地生态文化传播中心的工作人员感受很深:从2003年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2005年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成立至今,近20年来,第一是保护,把西溪湿地保留了下来,没有随着城市化的扩张而消失,这个理念在当时就很超前;第二是提升,成立国家湿地公园之后,水质得到提升,生物多样性更丰富,鱼类鸟类品种增加;第三是发展,西溪湿地成了金镶玉模式的样板。
随着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西溪湿地水质明显提升。湿地主体水域水质由2005年前的劣Ⅴ类提升至目前的总体Ⅲ类,核心区域可达Ⅱ类。与2005年建园前相比,西溪湿地生物多样性有了显著增加。现有维管束植物1040种,增加了819种;昆虫898种,增加了421种;鸟类196种,增加了117种。
黄河入海口取水见证爱情
在中国,湿地除了重要的生态价值,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湿地的核心要素“水”也成了中国人思考天地与人伦的起点。中国的先哲们通过不断琢磨水的品质与特性,提出的“上善若水”“知者乐水”等观念成为中国人心灵深处的重要印记。水土环境,人文环境的不同,影响了人们的性格、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也浸润了不同的文化。
黄河三角洲国际重要湿地位于国际湿地城市东营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区。这里是世界上暖温带保存最广阔、最完善、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这里还是鸟类国际机场,每年有数百万只鸟类在这里繁殖、越冬和迁徙。
↑黄河入海口取水见证爱情
据悉,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是以保护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530平方公里。新生湿地、野生鸟类以及河海交汇形成的自然景观是自然保护区独特的生态标志,也是黄河三角洲最具生态意义与保护价值的根本所在。近年来,自然保护区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全面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全力推进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推进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本次水样采集过程中,黄河口湿地以“黄河入海·湿地青春”为主题,紧扣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这一生态标志。取水员选取了保护区一对青年工作者,情侣漫步在黄河口湿地,汲取湿地之水象征纯洁的爱情,取水容器选用由黄河泥土烧制而成的泥陶作为爱情信物,在“黄河入海口”石碑下见证爱情,寓意希望和美好。
若尔盖湿地取水回洒大地
若尔盖国际重要湿地是我国最大的高原泥炭沼泽湿地,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若尔盖连同周边区域是黄河流域的重要蓄水池、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藏区人守护母亲河,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在水样采集过程中,若尔盖湿地的取水人员用木桶取完水后,特意完成了把一部分水洒回大地的仪式。
↑若尔盖取水
若尔盖湿地世代居住着藏族牧民。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放牧环境基本选择湿地生态草场。牧民们对于自然界馈赠,怀有敬畏之心。因河流湿地直接关系人畜生存,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特别珍惜和爱护水源。
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负责人介绍,藏民注重保护水源清洁,不丢弃废物,会远离水源驻扎放牧;无论大小水源都不可触犯,以免在生活生产中不顺意、不吉祥;对水十分敬重,因为万物以水滋养,水为生命滋养的源头。在藏历春节初一破晓之前的第一桶水,都会在就近的河流及源头附近打取,并向水中敬献干果以表对水的感恩,祈愿风调雨顺、吉祥如意。这些习俗在取水中通过回敬感恩得到了生动的体现,是最朴实的环保以及价值观。
大山包湿地取水为当地习俗
大山包国际重要湿地,是长江中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是世界濒危物种、我国一级重点野生动物黑颈鹤数量最多、最集中的越冬栖息地之一,是名副其实的“黑颈鹤之乡”。因其独特的生态区位优势,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随着大山包湿地生态功能的不断改善,从以前的“人鹤争地”变成了“人鹤共舞”。栖息区繁育、迁徙的黑颈鹤种群数量不断增长,“鹤丁兴旺”见证高原生态之变,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截止2022年11月27日,飞临大山包湿地越冬黑颈鹤2260只,创保护区自1990年成立以来越冬黑颈鹤数量最高记录。
大山包居住着汉族、彝族、苗族等民族。每年11月,当地百姓都会选择吉日,扶老携幼,穿着不同民族服饰,挑起水桶到大山包湿地举行取水仪式。
↑云南大山包湿地取水
大山包湿地管护局负责人介绍说:我们取水,有雄厚的群众基础。“百姓取水仪式,一方面寓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取水后会送样到检测机构进行化验。”
任何事情当成事业来做,就能创下永远的业绩。
任何事业只有投入真情,才能直抵人们的心灵。
回望历史,COP14已成过去。但为了这一国际盛会的召开作出重大贡献的12处国际重要湿地取水汇水活动,却成了留给世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铁 铮 符 超)